当“肌本纯粹”的合作测评视频收获百万播放量,粉丝留言里“想知道成分安全的护肤品是怎么造出来的”“实验室里的研发和我们用的产品有啥不一样”等提问越来越多时,苏清颜团队决定启动“从实验室到梳妆台”系列视频拍摄——带着粉丝走进品牌研发基地,用镜头揭开护肤品从“研发构思”到“成品上市”的全流程,让“成分透明”从“口号”变成“可看见的过程”。
拍摄前一周,苏清颜和李然提前前往“肌本纯粹”位于市郊的研发中心踩点。车子驶入产业园,一栋白色小楼映入眼帘,门口挂着“化妆品研发实验室(CNAS认证)”的牌匾。品牌创始人陈工程师笑着迎上来:“咱们这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认可的CNAS认证,从原料检测到成品测试,每一步都有严格标准,今天就带你们‘从里到外’看个明白。”
走进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料检测区”。几排银色实验柜整齐排列,柜内摆放着贴着标签的原料样本,旁边的检测仪器正闪烁着绿灯。“所有原料进来,第一步要过‘三重检测关’。”陈工程师拿起一瓶标着“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原料瓶,“先是外观检测,看颜色、状态是否符合标准;然后是成分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纯度,像咱们用的表面活性剂,纯度必须达到99%以上才算合格;最后是安全性检测,通过细胞毒性测试,确保原料不会刺激皮肤。”
苏清颜凑近仪器,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色谱曲线,好奇地问:“这些检测数据,会影响后续的配方研发吗?”陈工程师点头:“当然,比如之前有批神经酰胺原料,纯度只有97%,虽然达到行业标准,但我们还是退回了供应商,因为纯度差2%,可能会影响修护效果的稳定性。对敏感肌产品来说,‘稳定’比‘功效强’更重要。”这番话让苏清颜打定主意,要在视频里重点呈现“原料检测”环节——粉丝最关心的“成分安全”,其实从源头就开始把关了。
踩点结束后,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拍摄计划:系列视频分为3期,第一期“原料溯源与检测”,聚焦“好产品从好原料开始”;第二期“配方研发与调试”,展现“如何为敏感肌量身定制配方”;第三期“生产灌装与品控”,揭秘“实验室配方如何变成梳妆台的成品”。为了让内容更专业,他们还邀请陈工程师和实验室的3位核心研发人员担任“讲解嘉宾”,确保每个环节的知识点都准确无误。
拍摄当天,苏清颜穿着实验室提供的白色防护服,戴着无菌手套,跟着陈工程师走进“原料检测区”。镜头前,检测员正在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苏清颜站在一旁,轻声问道:“能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检测原料纯度吗?”检测员点点头,将少量原料样本注入仪器,屏幕上很快出现一条平滑的色谱峰。“这条峰的面积和高度,对应着原料的纯度。”检测员指着屏幕,“咱们要求峰形‘单一且对称’,不能有杂峰,像现在这条峰,纯度就是99.5%,符合标准;如果出现杂峰,说明原料里有杂质,就得退回。”
苏清颜拿起手机,对着屏幕拍摄特写:“大家看,这就是你们用的洁面乳里氨基酸成分的‘素颜照’,每一批原料都要经过这样的检测,合格了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以前总听人说‘护肤品原料水很深’,其实靠谱的品牌,会把‘把关’做在最前面。”
随后,一行人来到“配方研发区”。这里摆放着数十个装有不同颜色液体的烧杯,几位研发人员正围着实验台记录数据。“敏感肌产品的配方,核心是‘温和+有效’,不能只顾着修护,忽略了肤感;也不能为了肤感,牺牲功效。”陈工程师指着实验台上的“修护精华配方小样”,“就拿这款精华来说,我们前后调试了37版配方。”
他拿起一版早期的配方小样:“这是第12版,当时为了增强修护力,加了较高浓度的神经酰胺,但测试后发现,干敏肌用着还行,油敏肌上脸会黏腻。后来我们调整了‘神经酰胺+泛醇’的比例,又加入少量植物糖原调节肤感,直到第37版,才达到‘干敏肌觉得滋润,油敏肌觉得清爽’的效果。”
苏清颜看着实验台上厚厚的“配方调试记录册”,上面详细记录着每版配方的成分比例、测试人群反馈、调整理由。她翻到其中一页,指着“油敏肌测试反馈”问道:“这些反馈都是怎么收集的?”陈工程师笑着说:“我们有100人的‘敏感肌测试团’,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敏感程度,每版配方都会让他们试用两周,记录‘是否泛红、是否刺痛、肤感评分’等数据,只有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才算‘过关’。”
为了让粉丝更直观感受“配方调试”的细节,苏清颜在研发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了“肤感对比实验”。她分别取了第12版和第37版精华小样,涂抹在手腕内侧:“第12版涂开后有点黏手,吸收后手腕上还有反光;第37版涂开很顺滑,吸收快,摸起来是哑光质感,难怪油敏肌会更喜欢。”镜头拉近,清晰展现出两版精华的肤感差异,苏清颜对着镜头说:“原来一瓶小小的精华,背后要经历这么多次‘较真’的调试,所谓‘适合敏感肌’,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靠一次次试错试出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