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林薇薇对着电脑屏幕,手指死死攥着鼠标,指节泛白。屏幕上,是苏清颜“从实验室到梳妆台”系列视频的收官数据——单条最高播放量破500万,评论区里满是“专业”“靠谱”“跟着清颜姐避坑”的夸赞,甚至有粉丝晒出“按她教的方法选护肤品,敏感肌彻底好转”的对比照。而她刚发布的“甜妹夏日妆容教程”,播放量不足10万,评论区还夹杂着“又是抄来的教程吧”“推荐的产品用着过敏了”的负面留言。
桌角的手机突然震动,是MCN机构运营发来的消息:“薇薇,之前谈好的那个国货美妆合作黄了,品牌方说要找‘更有专业口碑’的博主,听说已经联系苏清颜团队了。”看到“苏清颜”三个字,林薇薇猛地将手机摔在桌上,屏幕磕出一道裂痕。从苏清颜举办线下见面会收获满堂彩,到“冲分冲刺营”直播创下游戏区热度纪录,再到如今靠“研发探秘”视频坐稳“理性美妆博主”宝座,对方的每一次“高光”,都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
这种嫉妒,并非一时兴起。半年前,两人还站在差不多的起点——林薇薇靠着“甜妹人设”和“低价带货”积累了一批学生粉,苏清颜则刚转型“美妆+游戏”双赛道,粉丝量甚至略逊于她。那时,林薇薇还带着几分不屑:“搞什么专业测评,粉丝看直播就是图个开心,谁愿意听那些枯燥的成分知识?”可短短半年,风向彻底逆转:苏清颜的粉丝量突破800万,其中“25-35岁有消费能力的用户”占比超60%,合作的品牌从平价国货升级为中高端护肤线,甚至被行业媒体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美妆博主”;而林薇薇,却困在“低价带货”的怪圈里,粉丝流失严重,合作的品牌越来越小,甚至因为推荐过“三无产品”,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
“凭什么?”林薇薇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低吼。她点开苏清颜的主页,看着对方最新发布的“成分科普小课堂”视频——苏清颜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对着镜头讲解“如何辨别假氨基酸洁面”,身后是整齐的实验器材,语气专业又温和。评论区里,粉丝留言“跟着清颜姐学会看成分表了,再也不会被网红产品忽悠”“求扒更多国货的成分,相信你的判断”。林薇薇越看越气,她觉得苏清颜的“成功”全是“运气”:“不过是会装‘专业’罢了,要是我也去拍什么实验室视频,肯定比她火!”
嫉妒像藤蔓一样,在她心里疯狂生长,让她开始下意识地“模仿”苏清颜,却屡屡弄巧成拙。苏清颜做“粉丝共创测评”,她也跟风发起“粉丝试用活动”,却因为选品时只看“佣金高低”,导致粉丝收到的产品要么“质地粗糙”,要么“气味刺鼻”,反而引发更多差评;苏清颜邀请皮肤科医生出镜,她找了个“网红营养师”做直播,对方连“敏感肌不能用酒精”都不知道,直播中频频说错专业知识,被粉丝嘲讽“外行指导内行”;苏清颜推出“冲分冲刺营”,她也搞了个“游戏陪练直播”,却因为自己技术太差,全程靠“卖萌划水”,被游戏粉吐槽“只会蹭热度,根本不会玩”。
一次次的失败,让林薇薇的嫉妒变成了“怨怼”。她开始在直播中“暗戳戳”地踩苏清颜:有粉丝问“怎么选氨基酸洁面”,她笑着说“有些博主总说要看成分表,其实普通女生哪懂这些,选颜值高、香味好闻的就行啦”;有人提到“想参加线下见面会”,她话里有话地说“有些见面会看着热闹,其实都是花钱请的托,哪有真粉丝愿意跑那么远”。这些话传到苏清颜团队耳中,李然气得想“正面回怼”,却被苏清颜拦住:“没必要,粉丝心里都有判断,与其和她争论,不如把精力放在做好内容上。”
苏清颜的“不回应”,在林薇薇看来却成了“心虚”。尤其是当她得知,自己原本谈好的“某知名彩妆品牌合作”被苏清颜截胡——品牌方明确表示“更认可苏清颜的专业口碑和粉丝信任度”时,她彻底被嫉妒冲昏了头脑,开始盘算着“要给苏清颜找点麻烦”。
她先是联系了几个“营销号”,匿名爆料“苏清颜的实验室视频是摆拍”“所谓的研发探秘都是品牌方安排好的剧本”,还伪造了“苏清颜团队收高额推广费”的聊天记录。可这些爆料发出后,不仅没掀起波澜,反而被苏清颜的粉丝“反向打脸”——有粉丝晒出自己去“肌本纯粹”研发基地参观的照片,证明“实验室确实对外开放”;有人扒出品牌方的公开数据,显示“苏清颜的推广费比行业平均水平还低10%”;甚至有研发工程师主动发声,力证“视频里的检测流程都是真实操作,苏清颜为了拍视频,在实验室跟着学了整整三天”。营销号见势不妙,赶紧删除了爆料,林薇薇气得直跺脚,却又无可奈何。
一计不成,林薇薇又生一计。她注意到苏清颜即将推出“清颜严选”子品牌,主打“高性价比敏感肌护肤品”,目前正在进行“粉丝内测”。她托人混进苏清颜的粉丝内测群,假装“普通粉丝”,偷偷收集内测产品的“试用反馈”,专挑“个别粉丝说‘质地偏厚’‘吸收稍慢’”等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添油加醋地改成“苏清颜的严选产品根本不好用,好多人用了过敏”“内测就是圈钱,收了粉丝钱却卖劣质货”,然后发给之前合作过的“黑公关”,让他们在各大美妆论坛、社交平台扩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