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颜严选”上线直播结束后的第三天,苏清颜团队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复盘会。会议桌前,没有堆积如山的报表,只有一块写满“林薇薇近期动作”的白板——从“恶意暗示产品问题”到“私下打探直播排期”,再到“提前开播截流”,每一条都被红笔圈出,清晰勾勒出对方步步紧逼的挑衅轨迹。
李然指着白板,语气带着几分愤慨:“现在全网都在传‘林薇薇故意针对我们’,粉丝群里也有不少人呼吁‘正面回怼’,甚至有美妆博主主动联系我们,想做‘双方争议深度解析’的专题。要是我们再不表态,会不会让粉丝觉得我们‘怂了’?”
陈卓也附和道:“是啊,她现在明摆着就是想激怒我们,逼我们在直播里互撕。只要我们一开口‘怼回去’,不管说什么,都会被她断章取义,炒作成‘两大博主撕破脸’的话题,最后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但要是完全不回应,又怕她得寸进尺,搞出更过分的事情。”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苏清颜。她指尖轻轻敲击桌面,目光平静地扫过白板上的内容,沉思片刻后开口:“不回应,不代表妥协;冷静,也不是懦弱。林薇薇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互撕’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从‘她恶意竞争’变成‘双方都有问题’,最终拉低我们的口碑,阻碍‘清颜严选’的发展。我们要是顺着她的节奏走,才是真的掉进了陷阱。”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用黑笔在“林薇薇动作”旁边写下“我们的核心优势”:专业测评、透明化运营、粉丝信任。“她的所有挑衅,本质上都是因为‘比不过我们的核心优势’。她做不了‘专业科普’,就用‘福利截流’抢流量;她无法证明‘产品靠谱’,就用‘暗示抹黑’动摇信任。所以,我们的应对策略只有一个——把‘核心优势’做到极致,用‘过硬的内容和产品’让她的挑衅失去意义。”
这番话让团队成员瞬间豁然开朗。李然率先点头:“你说得对!与其浪费精力和她纠缠,不如专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她想靠‘福利’吸引流量,我们就用‘干货’留住粉丝;她想靠‘抹黑’动摇信任,我们就用‘更透明的运营’巩固口碑。”
很快,团队制定出“冷静应对三步法”:第一步,优化内容质量,将“成分科普”升级为“沉浸式实验”,让粉丝直观看到“产品效果如何产生”;第二步,深化粉丝互动,推出“护肤问题诊断”直播专场,一对一解决粉丝的实际困扰;第三步,强化品牌信任,定期公开“清颜严选”的生产质检数据,甚至邀请粉丝“云监工”工厂生产。
计划落地的第一站,是将每周一次的“成分科普”短视频,升级为“实验室实拍系列”。首期视频里,苏清颜穿着无菌服,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敏感肌产品刺激性测试”——她将“清颜严选”面霜与三款市面热销的敏感肌面霜,分别涂抹在“皮肤模型”上,通过仪器监测“模型泛红指数”。
镜头聚焦在监测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清颜严选”的泛红指数稳定在0.2(数值越低刺激性越小),而另外三款产品中,有两款指数超过0.8,一款甚至达到1.5。苏清颜对着镜头解释:“这个‘皮肤模型’模拟的是敏感肌屏障受损状态,通过它能直观看到产品的刺激性。大家选敏感肌产品时,不光要看成分表,还可以关注品牌是否做过类似的‘体外刺激性测试’,这比单纯的‘温和宣称’更有说服力。”
视频发布后,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500万。评论区里,粉丝留言“第一次看到这么直观的测试,太涨知识了”“清颜姐这是把实验室搬给我们看啊,够真诚”,甚至有其他美妆博主转载视频,称其“重新定义了美妆科普的专业标准”。相比之下,林薇薇同期发布的“福利抽奖”短视频,播放量不足100万,评论区满是“除了抽奖能看点别的吗”“能不能也做点有用的科普”的质疑。
紧接着,苏清颜开启了“护肤问题诊断”直播专场。直播前,团队通过粉丝群、社交平台收集了近千条“护肤难题”,筛选出“干敏肌换季脱皮怎么办”“油敏肌反复长痘怎么破”“医美术后如何护肤”等高频问题。直播中,苏清颜邀请皮肤科医生坐镇,两人结合“清颜严选”的产品成分,为粉丝“一对一把脉”。
有粉丝连麦求助:“我是干敏肌,一到春天脸颊就又干又痒,涂了很多面霜还是没用,该怎么办?”苏清颜先让对方展示“日常护肤流程”,发现她“洗完脸直接涂面霜”,立刻指出问题:“干敏肌洗脸后,皮肤水分流失很快,需要先用‘舒缓型爽肤水’补水,再叠加‘修护精华’,最后用面霜锁水,三步缺一不可。而且你用的面霜虽然滋润,但缺少‘神经酰胺’这种能修复屏障的成分,只能暂时缓解干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