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助农直播的余温尚未完全褪去,苏清颜团队的工作节奏却丝毫未减。周三上午,工作室的会议室内,阳光透过百叶窗洒下,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运营组组长林薇将一份烫金封面的策划案推到苏清颜面前,封面上“《文化寻踪记》——解锁乡村文化密码”的标题格外醒目。
“这是央视文旅频道联合地方卫视打造的文化体验类综艺,制作团队之前出过《非遗里的中国》《记住乡愁》等口碑节目,专业性和公信力都很强。”林薇指着策划案,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节目组昨天联系我们,说看了您的公益助农直播,觉得您身上‘扎根实地、传递温度’的特质,和节目‘挖掘乡村文化、助力文旅振兴’的理念高度契合,想邀请您担任常驻嘉宾。”
苏清颜拿起策划案,指尖轻轻拂过扉页上的乡村水墨插画,目光落在节目定位部分:“以‘文化体验+公益助农’为核心,邀请嘉宾走进全国12个传统村落,深度体验非遗技艺、民俗文化,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策划‘文化+农业’带货活动,助力乡村文旅与经济双振兴。”这样的定位,让她瞬间提起了兴趣——既不脱离公益本质,又能通过文化体验拓展公益的维度,比单纯的娱乐综艺更有深度。
“节目组特别提到,希望您能发挥公益助农经验,在每期节目中,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销售方案设计中。”林薇补充道,“比如在云南诺邓村,除了体验火腿制作技艺,还能帮村民设计‘非遗火腿礼盒’,通过直播推广;在安徽宏村,既能感受徽派建筑文化,又能助力徽州竹编工艺品、黄山毛峰茶的销售。”
正说着,工作室的前台传来消息,《文化寻踪记》的制片人张姐和编导小陈已经到达楼下。苏清颜整理了一下衣襟,起身说道:“走,我们去会会这个团队,看看他们的具体规划,也聊聊我们对公益环节的要求。”
电梯下行时,苏清颜脑海中不断闪过疑问:这档节目会不会重文化体验、轻公益落地?制作团队对乡村实际需求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些疑问,在见到张姐和小陈后,渐渐有了答案。
张姐穿着简约的棉麻衬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递过来一张名片:“苏老师您好,我是《文化寻踪记》的制片人张敏。之前看了您在望江县的公益助农直播,特别受触动——现在很多综艺都在做‘乡村题材’,但能像您这样真正扎根农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太少了。”
小陈则打开平板电脑,调出节目前期调研的资料:“我们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走访了全国20多个传统村落,发现很多村子不仅面临农产品滞销问题,更面临文化传承的困境。比如浙江松阳的古村落,有百年历史的土陶技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几位老人还在坚守;陕西袁家村的皮影戏,虽然游客不少,但皮影道具、演出周边的销售渠道特别有限。我们希望通过节目,既能让这些文化‘活’起来,也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会议室里,双方围绕节目细节展开深入沟通。张姐将一份详细的拍摄计划摊开在桌上:“每期节目分为三个环节:‘文化探秘’——嘉宾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比如学做竹编、绘制年画;‘公益调研’——走访村民家庭,了解农产品销售、文化传承的实际困难;‘助农行动’——结合调研结果,策划直播带货、文旅推广活动,比如设计‘文化体验套餐’,游客购买套餐就能参与非遗体验,同时助力农产品销售。”
苏清颜最关心的,是公益环节的落地性。她指着“助农行动”部分问道:“直播带货的销售额如何分配?文化传承的扶持资金从哪里来?这些都需要明确的方案,不能只是‘镜头前的公益’。”
张姐立刻拿出一份补充协议:“我们已经和平台、地方政府达成合作,每期节目直播销售额的20%将作为‘乡村文化扶持基金’,用于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文化设施的修缮;另外,节目会联合公益组织,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每期播出后会公布明细。至于农产品销售,我们承诺‘零中间商差价’,农户拿到的货款不低于成本价的1.5倍,确保他们能真正受益。”
小陈还播放了一段前期拍摄的样片:镜头里,云南诺邓村的火腿匠人李爷爷,一边教嘉宾腌制火腿,一边讲述家族三代传承的故事;随后,嘉宾跟着李爷爷走访村民,发现由于缺乏包装和推广,上好的火腿只能在当地低价售卖;最后,团队设计了“非遗火腿礼盒”,在直播中上线,短短两小时就卖出了500份,李爷爷拿着预付款,激动得红了眼眶。
“这段样片还没剪辑完成,但能看出节目想传递的温度。”张姐说,“我们不追求‘爆点’‘热搜’,只希望通过真实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也看到村民们的真实需求。苏老师,您在公益助农中展现的真诚,正是我们节目需要的——您不会为了镜头效果刻意煽情,而是真正站在农户的角度解决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