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滨海市带着一丝凉意,清晨的阳光却透过工作室的落地窗,为会议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长桌两端,苏清颜团队与《文化寻踪记》制作组的成员相对而坐,桌上整齐摆放着两份烫金封面的文件——《〈文化寻踪记〉嘉宾合作意向书》,旁边还放着前几日双方反复修改的补充条款,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每一次为“公益初心”的较真。
“苏老师,经过这一周的沟通,我们已经把所有细节都确认完毕了。”《文化寻踪记》制片人张敏将一份意向书推到苏清颜面前,指尖划过“公益环节专项约定”那一页,“这里明确写着,每期节目至少保留40%时长用于公益助农内容,包括农户走访、农产品调研、直播带货落地;所有通过节目产生的销售额,20%将作为乡村文化扶持基金,由第三方公益组织监管,每季度在官方平台公示明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苏清颜拿起意向书,逐字逐句再次核对。她的指尖停在“文化体验与公益平衡”条款上——“嘉宾参与非遗技艺学习、民俗体验等环节时,需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设计公益延伸活动,如将竹编技艺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用传统年画元素制作助农宣传物料,避免文化体验与公益脱节”。这条补充条款,是她上周特意提出的,也是团队反复与制作组沟通的核心:“我们不想做‘走马观花’的文化体验,更希望让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桥梁’,比如农户学会用非遗技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比单纯的镜头记录更有意义。”
张敏笑着点头:“您放心,我们已经和12个拍摄地的非遗传承人、村委会提前对接,比如在浙江松阳,我们会安排土陶匠人教农户制作茶叶罐,既传承了土陶技艺,又能让松阳绿茶有更具文化特色的包装;在陕西袁家村,皮影戏传承人会设计‘农产品主题皮影’,通过短视频推广带动当地苹果、小米的销售。这些具体方案,都会作为附件写入正式合同。”
商务组的陈姐这时递过来一份风险评估报告,上面详细标注了“恶意剪辑防范”“商业广告植入限制”等条款:“我们在补充协议里明确,节目后期剪辑需经过苏老师团队审核,涉及公益环节的内容不得删减、篡改;商业广告植入不得超过总时长的5%,且广告品牌需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主题相关,如有机肥料品牌、农产品物流企业等,避免出现与公益调性不符的娱乐、美妆类广告。”
制作组的编导小陈立刻附和:“这点我们完全认同。之前有综艺因为过度植入广告被观众质疑‘吃相难看’,我们不想重蹈覆辙。《文化寻踪记》的核心是‘文化+公益’,商业元素只是为了保障节目制作质量,绝不能喧宾夺主。”
会议室内的气氛渐渐从严肃的条款核对,变成了对未来的期待。技术组的老王聊起拍摄细节:“我们团队会派两名摄像师随队,同步记录公益助农的幕后故事,比如农户收到预付款的瞬间、孩子们在新图书角读书的场景,这些素材可以剪辑成短视频,在苏老师的账号上发布,让粉丝更直观地看到公益成果。”
运营组的小吴则提到了粉丝互动计划:“我们打算在节目播出期间,发起‘文化助农打卡’活动,邀请粉丝通过短视频分享自己身边的乡村文化、助农故事,每周评选‘正能量之星’,为对应的乡村捐赠图书、文具。这样既能提升节目的互动性,又能扩大公益影响力。”
苏清颜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渐渐踏实下来。从最初接到综艺邀约时的顾虑,到与制作组反复沟通后的契合,再到如今每一条条款都围绕“公益初心”展开,她知道,这份意向书不仅是一份合作约定,更是对“正能量主播”这份责任的承诺。
“张姐、陈导,感谢你们对公益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理解。”苏清颜拿起笔,目光坚定地看向对面的制作组成员,“我接这档综艺,不是为了‘出圈’,而是希望通过央视的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文化之美和农户的真实需求,让‘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真正结合起来。如果后续执行中出现任何偏离公益初心的情况,我们有权暂停合作,这点还请大家理解。”
张敏立刻表态:“苏老师,您放心!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和您一样,都是想为乡村振兴做点实事。如果真的出现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调整,绝不让公益变成‘噱头’。”
话音落下,苏清颜在意向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瞬间,仿佛是为公益助农的新征程落下了起点。张敏也随即签名,两份意向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郑重。双方成员纷纷起身握手,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每个人脸上,映出满是期待的笑容。
签订意向书的消息,当天下午就通过工作室的官方账号发布了。配文写道:“与《文化寻踪记》制作组正式签订合作意向书,未来半年,我们将走进12个传统村落,用镜头记录文化传承的温度,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公益之路,步履不停,期待与你一起,解锁乡村文化密码,传递温暖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