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工作室的落地窗,将整个办公区染成温暖的金色。苏清颜坐在会议桌的主位,面前整齐摆放着五份综艺节目标书,从文化体验类的《文化寻踪记》,到公益挑战类的《公益星搭档》,再到慢生活纪实类的《乡野日记》,每一份都代表着不同的方向与可能性。团队成员围坐桌旁,眼神中既有期待,也藏着几分审慎——经过近一周的初步接触与调研,今天,他们需要做出最终的筛选与决策。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各档节目的核心信息和调研结果。”林薇站起身,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份详细的对比表格,“第一档《公益星搭档》,头部卫视制作,国民度高,每期邀请明星嘉宾合作完成公益挑战,承诺将广告收入的30%投入公益。但调研发现,节目过往存在‘重娱乐、轻落地’的问题,比如某期为乡村学校捐图书,最后因缺乏后续跟进,图书被闲置在仓库。”
她点击鼠标,切换到下一档节目:“《乡野日记》,视频平台力推的慢综艺,主打‘嘉宾与农户同吃同住’,记录乡村日常。节目节奏舒缓,适合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但公益属性较弱,更多是文化展现,对农产品销售、乡村振兴的实际助力有限。而且平台要求植入较多商业广告,可能会影响公益口碑。”
随后,《跨界歌王》《职场变形记》等综艺也逐一被分析——前者虽热度高,但与公益关联度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唱歌,会严重挤压公益项目的推进时间;后者以“城市白领体验乡村工作”为主题,更偏向个人成长,对乡村的实际帮助微乎其微。
当屏幕上出现《文化寻踪记》的信息时,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变得不同。“这档节目由央视文旅频道联合地方卫视制作,制作团队过往节目豆瓣评分均在8.5分以上,公信力强。”林薇的声音带着几分笃定,“核心优势有三点:一是‘文化+公益’双驱动,既能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又能通过直播带货、文旅推广助力经济振兴;二是公益环节落地性强,已与地方政府、公益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确保资金透明、帮扶到位;三是拍摄节奏灵活,可根据我们的公益项目进度调整日程,避免过度劳累。”
技术组的老王率先发言:“从技术角度看,《文化寻踪记》的拍摄设备和团队更专业,能更好地展现乡村文化的细节和公益助农的过程,避免出现‘镜头粗糙、内容敷衍’的问题。而且央视平台的传播力,能让我们的公益理念触达更多中老年群体,扩大受众范围。”
商务组的陈姐则补充了风险评估:“我们查了制作团队的过往合作案例,他们与嘉宾的合作都很愉快,没有出现过‘恶意剪辑’‘过度消费公益’的情况。而且节目组同意在合同中明确‘公益环节不可删减、资金使用需公开’的条款,能最大程度保障我们的公益初心不被商业化裹挟。”
但运营组的小吴提出了疑问:“《文化寻踪记》的拍摄周期长达半年,需要走访12个村落,虽然节目组承诺灵活调整时间,但频繁的跨省出差,会不会影响苏老师的身体?而且我们后续还有临县苹果助农、望江县农产品品牌打造等项目,时间上会不会冲突?”
这个问题,正是苏清颜一直在思考的。她看向林薇,后者立刻调出一份调整后的工作规划:“我们已经和节目组初步沟通,将12个拍摄地分为三个批次,每批次拍摄4个村落,中间预留10-15天的休息和公益项目推进时间。比如下个月拍摄山东、安徽的村落,期间可以穿插临县苹果的选品工作;明年3月拍摄云南、贵州的村落,正好能对接望江县春季农产品的推广。而且我们会安排团队分两组跟进,一组随苏老师参与节目拍摄,另一组留在工作室推进日常公益项目,确保两边都不耽误。”
苏清颜拿起《文化寻踪记》的策划案,翻到“云南诺邓村”的拍摄预案部分——那里不仅有传承百年的火腿制作技艺,还有因交通不便而滞销的核桃、蜂蜜。节目组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嘉宾制作火腿,同时设计“非遗火腿+核桃礼盒”,通过苏清颜的直播推广,预计能带动当地50户农户增收。这样的规划,既兼顾了文化体验,又解决了实际的农产品滞销问题,正是她想要的“有温度、有实效”的公益。
“我还有一个顾虑。”苏清颜抬头看向团队成员,“这档节目涉及大量文化体验环节,我担心自己对某些非遗技艺、民俗文化不了解,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反而影响节目效果和公益公信力。”
张姐(《文化寻踪记》制片人)提前发来的资料,恰好能解答这个疑问。林薇打开一份文件:“节目组为每位嘉宾配备了专属的文化顾问,会在拍摄前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比如学习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制作流程,了解当地的民俗禁忌。而且拍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会全程指导,确保嘉宾的体验真实、专业,不会出现‘作秀’的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