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接受《直播风云》的邀约后,苏清颜团队并没有急于推进合作,而是启动了为期三天的“深度评估计划”——从剧集定位、角色匹配度、制作团队实力、潜在风险等多个维度,全面分析此次合作的可行性,确保每一个决策都基于理性判断,而非一时的热度或情感共鸣。
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梳理《直播风云》的核心价值与苏清颜个人品牌的契合度。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将剧集策划案中的“核心主题”“角色设定”“剧情亮点”与苏清颜的“个人经历”“事业方向”“公众形象”进行逐一对比,形成了一份详细的匹配度分析表。
分析表显示,《直播风云》的核心主题“对抗行业乱象、坚守直播初心”,与苏清颜在直播中坚持“真实分享、公益助农”的理念完全一致;剧中“金牌主播”的角色标签——“文化直播倡导者”“公益助农践行者”“行业正能量标杆”,几乎是苏清颜现实身份的“影视复刻”;甚至剧集中提到的“用直播助力非遗传承”“通过流量反哺实体经济”等情节,也与苏清颜正在推进的《颜食记》非遗板块、公益助农项目高度重合。“这种契合度不是刻意包装的,而是基于真实经历的自然匹配,这意味着清颜在诠释角色时,不需要‘伪装’,只需要‘还原’自己,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负责品牌运营的同事在评估会议上总结道。
评估工作的第二步,是深入调研《直播风云》制作团队的实力与口碑。团队通过行业数据库、影视评论平台、业内人脉等多个渠道,收集了导演、编剧、制片人过往的作品信息与观众评价。结果显示,导演李导曾执导过《职场突围》《理想之城》等多部高分职场剧,擅长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行业生态,作品豆瓣评分均在7.5分以上,且从未出现过“烂尾”“剧情悬浮”等负面评价;编剧王老师有五年直播行业记者经历,曾撰写过《直播行业白皮书》,对行业的了解深入且客观,避免了“外行写内行”的常识性错误;制片人张姐过往负责的项目,也以“制作精良、价值观正向”着称,从未涉及过低俗、炒作等争议内容。
为了进一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经纪人还特意联系了一位与李导有过合作的演员朋友,对方评价道:“李导对作品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职场剧,特别注重‘真实感’,不会为了戏剧冲突牺牲逻辑,而且他很尊重非专业演员的个人经历,会根据对方的特点调整剧本,不会让你觉得生硬。”这些信息让团队彻底打消了“制作质量不佳”的顾虑。
评估工作的第三步,是全面排查潜在风险,并制定应对方案。团队梳理出三个可能的风险点:一是“演戏能力不足”引发的负面评价,二是“跨界过度”导致核心事业分散,三是“剧集播出后口碑不及预期”影响个人形象。针对这些风险,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应对策略:
? 针对“演戏能力不足”:提前与导演沟通,将角色台词与苏清颜的真实经历结合,加入“公益助农案例”“非遗直播故事”等个人专属内容,让表演更自然;拍摄前安排2-3次表演指导,重点训练“情绪表达”“镜头感”等基础能力,而非追求专业演员的“演技技巧”;拍摄时优先保证“真实感”,不刻意追求“完美镜头”,允许适度的“生活化表达”。
? 针对“跨界过度”:明确此次客串仅为“友情出演”,戏份控制在1-2集,拍摄时间压缩在3天内,避免占用《颜食记》拍摄和公益项目的核心时间;在对外宣传时,始终强调“以音乐和公益为核心,客串是为了传递行业正能量”,避免营造“转型演员”的印象。
? 针对“剧集口碑不及预期”:在合作协议中加入“内容审核权”,对涉及“金牌主播”角色的剧情和台词拥有最终确认权,确保角色形象不偏离“正能量”定位;若剧集播出后口碑不佳,团队将减少对“客串经历”的宣传,聚焦于“插曲演唱”这一核心合作,降低负面影响。
6月11日,在完成所有评估工作后,苏清颜团队召开了最终决策会议。会议上,团队成员一致认为:《直播风云》的邀约不仅与苏清颜的个人形象高度契合,能通过影视渠道进一步传递“坚守初心”的理念,而且制作团队实力可靠、潜在风险可控,是一次“有价值、低风险”的跨界尝试。因此,团队正式决定接下此次合作——既为《直播风云》演唱插曲,也客串出演“金牌主播”角色。
当天下午,经纪人就与星芒影视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并确定了后续的工作安排:6月15日,苏清颜与导演、编剧见面,沟通插曲创作方向与角色细节;6月20日,完成插曲的录制与后期制作;7月5日-7月7日,进行客串戏份的拍摄;剧集预计于今年10月在一线卫视与视频平台同步播出。
为了让插曲更好地贴合剧集主题,苏清颜在与导演、编剧沟通后,决定以《逆光》的旋律为基础,对歌词进行部分调整,加入“直播镜头前的真实”“屏幕背后的坚持”等与剧集相关的内容,将歌曲更名为《逆光之约》,既保留了原曲的核心内核,又增加了与《直播风云》的关联性。“《逆光之约》不仅是剧集的插曲,也是我与所有坚守初心的直播人的约定——无论行业如何变化,都要记得为什么出发。”苏清颜在沟通会上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