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1年8月18日,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签约厅内,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红色的签约桌上,桌角摆放的两盆绿植生机盎然——一盆是来自云南助农基地的多肉,一盆是甘肃乡村小学孩子们栽种的向日葵,恰如苏清颜工作室与陆时衍公司的合作,既带着直播助农的温度,又饱含实体经济的稳健。上午10点整,苏清颜身着米白色西装套装,陆时衍穿着深灰色商务西装,两人分别在《“直播+公益+实体经济”深度合作协议》上签下名字,笔尖落下的瞬间,标志着双方的合作从“业务配合”正式升级为“战略共生”,也为乡村振兴与公益事业开辟了全新的实践路径。
在此之前,陆时衍公司与苏清颜工作室的交集早已埋下伏笔。2030年“乡村振兴直播项目”启动初期,云南普洱的茶农曾因仓储条件简陋,导致春茶受潮损耗超三成;四川苍溪的猕猴桃种植户,更是常因物流时效差,让成熟的果子在运输途中腐烂变质。当时,陆时衍公司主动介入,耗时三个月为项目搭建了“县域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在合作县建立智能仓储中心,配备温湿度控制系统;联合顺丰、京东物流设立集散点,用冷藏车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这套体系落地后,普洱春茶的损耗率从15%降至3%,苍溪猕猴桃的运输时效从7天压缩至3天,仅2030年下半年就帮助农户增收超800万元。“那时候就觉得,我们的优势能和清颜的团队形成互补,”陆时衍在签约仪式的致辞中回忆,“她能把农产品的故事讲得动人,我们能让好产品顺畅地走到消费者手里,这种配合本该更深入。”
这次深度合作,正是基于双方对“短期卖货不如长期建生态”的共识,将各自的核心优势进行了系统性整合。苏清颜工作室的强项,在于对“人”与“内容”的运营:过去两年,他们培养了300余名农村主播,其中20人成为当地的“助农带头人”;打造的“农户故事直播”系列,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500万,让云南岩温的古树茶、甘肃李建国的黄芪走进了千万家庭;“清颜助学计划”已在5个县捐建希望小学,累计资助200名贫困学生。而陆时衍公司则深耕实体经济领域,除了成熟的供应链能力,还拥有覆盖全国的加工企业资源——与12家食品加工厂、8家手工艺品工坊达成长期合作,能为农产品提供从“初级原料”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转化方案,比如将陕西洋县的黑米加工成即食粥包,把贵州雷山的银球茶包装成礼盒套装,让农产品的溢价空间提升30%以上。
合作协议中,双方明确了三大核心发展方向,每一项规划都紧扣“可持续”与“接地气”。在“直播助农”板块,目标绝非简单扩大覆盖范围,而是要打造“本土化造血”模式:未来两年,将“乡村振兴直播项目”从现有的8个县扩展至全国20个县,除了帮农户卖货,更会在每个县设立“主播培训站”,由苏清颜工作室的资深导师驻点教学,内容涵盖直播话术、产品展示、用户互动等实用技能,计划培养500名本地主播。“我们不想当‘外来的带货队’,而是要让老乡自己成为‘家乡的代言人’,”苏清颜在解读规划时举例,“比如四川凉山的彝族绣娘,她们有精湛的刺绣手艺,但不懂怎么推广,我们会教她们开直播、拍短视频,让绣品带着民族文化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公益助学”板块则聚焦希望小学的“长期运营”,避免公益项目沦为“一次性捐赠”。双方设立的专项基金中,将划出20%用于学校的日常维护与教学提升:每年邀请100名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为希望小学的学生开设美术、音乐、科学等素质课程;每季度捐赠一批课外读物,涵盖儿童文学、科普百科等类别,还会根据学生年龄定制阅读书单;发起“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通过直播让城市小学与乡村小学开展“云结对”,孩子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交换手写信,甚至在线上一起上美术课、做科学实验。“之前捐建学校时,有个孩子问我‘姐姐,城里的星星和我们这里的一样亮吗’,这句话让我特别触动,”苏清颜的语气带着柔软,“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乡村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城市孩子懂得珍惜与分享。”
最具突破性的,当属“实体经济赋能”板块。陆时衍公司计划在20个合作县各建设1-2个小型加工厂,主打“本地化初加工”——在土豆主产区建淀粉加工厂,把新鲜土豆制成淀粉、薯片;在茶叶产区建茶叶初制所,完成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在刺绣、竹编等手工艺品产区,建标准化生产车间,统一产品质量与包装风格。这些加工厂不仅能减少农产品的运输损耗,还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每个工厂预计招聘50-80名工人,涵盖分拣、加工、包装等岗位,优先录用低收入家庭与留守妇女。“以前我们种土豆,只能等着收购商来,价格被压得很低,有时候还卖不出去,”来自甘肃定西的农户张大叔在签约仪式的观众席上感慨,“要是家门口有加工厂,我们的土豆能变成薯片卖,既能多赚钱,我也不用外出打工,能陪着家里的老人孩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