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年11月20日,云南农业大学为苏清颜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校长亲自为她颁发聘书,聘期两年。仪式现场,校长在致辞中表示:“苏清颜女士不仅是优秀的助农主播,更是直播行业社会责任的践行者。聘请她担任客座教授,正是希望她能将实战经验与公益理念带入校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专业人才。”
苏清颜接过聘书时,眼神坚定而真诚:“感谢学校的信任。我从未想过自己能以‘教授’的身份走进校园,但我会把这些年在直播行业的经历、踩过的坑、收获的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帮他们少走弯路,更希望能让他们明白,直播不只是追求流量和利益,更能成为传递价值、帮助他人的平台。”
聘任仪式结束后,苏清颜当天下午就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大礼堂开启了首次授课,课程主题为《直播行业的社会责任:从合规运营到公益实践》。消息提前一周公布后,200人的大礼堂门票被“一抢而空”,不少没抢到票的学生早早来到礼堂外,希望能站在门口旁听,最终学校不得不临时增加直播设备,在隔壁教室开设“分会场”,即便如此,现场仍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学生。
下午2点,课程正式开始。苏清颜没有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用一个个真实案例串联起整个课堂。“刚做助农直播时,我曾因为不了解农产品宣传规范,差点在直播中夸大苹果的甜度,幸好团队及时提醒,才避免了违规。”她拿出当时的直播脚本和修改记录,向学生们讲解:“直播行业的‘合规’不是一句空话,小到产品参数的标注,大到税务申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助农直播,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背后成千上万的农户,一旦出现违规,损害的是农户的信任和生计。”
讲到“内容创作与社会责任”时,苏清颜播放了一段自己早期的助农直播片段——画面中,她蹲在云南果园里,帮农户捡起掉落的苹果,耐心倾听农户讲述种植的艰辛。“这段直播没有华丽的话术,也没有刻意制造的‘爆点’,却吸引了很多观众下单。”她解释道:“观众愿意买单,不仅是因为苹果好,更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内容里的‘真诚’——我们没有把农户当成‘卖货工具’,而是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努力传递出去。好的直播内容,应该有温度、有情感,能让观众看到背后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买买买’。”
课程的最后一部分,苏清颜聚焦“公益实践”,分享了“清颜助学计划”“助农合作基地”的运作细节,还展示了学生们捐赠的图书、农户们寄来的感谢信。“去年,我们在云南某小学捐建图书角后,校长发来一张照片——孩子们课间围着图书角,看得特别入迷。那张照片让我明白,直播带来的不只是销量,还有实实在在的改变。”她看着台下的学生,真诚地说:“未来,你们可能会成为带货主播、内容主播,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希望你们能记得,直播行业的价值不止于‘赚钱’,更在于你能通过这个平台,为别人做些什么,为这个社会带来些什么。”
深秋的校园,梧桐叶已泛黄,阶梯教室内却涌动着蓬勃的朝气。当苏清颜结束两小时的分享,宣布进入提问环节时,台下瞬间竖起了一片手臂的森林。
“苏老师!”前排一位戴眼镜的女生率先接过话筒,“我们团队在乡下做助农直播尝试时,发现有些农户对镜头很抗拒,沟通起来特别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打开局面呢?”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更多现实的困境。紧接着,一位男生起身,问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纠结:“在公益直播中,当我们开始考虑流量和收益时,如何确保商业的考量不会侵蚀我们最初的公益心?”
这些问题尖锐而真实,恰恰击中了公益实践中最常见的痛点。苏清颜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回应,她微笑着,将记忆拉回到三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
“让我想起第一次在贵州帮老乡卖猕猴桃的场景。”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教室的每个角落,“那位大爷蹲在田埂上,抽着旱烟,死活不肯对着镜头说话。我当时没有急着说服他,而是搬了个小凳子,坐下来和他一起挑拣果子,听他讲怎么施肥、怎么除虫。”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后来直播时,我就把大爷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那天的订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所以,我的建议是——先做朋友,再做直播。真诚,比任何话术都更有力量。”
谈到商业与公益的平衡,她的回答更加直白:“公益不是苦行僧式的牺牲。健康的商业回报,恰恰是公益能够持续运转的燃料。关键在于,我们的初心是‘通过直播做好事’,而不是‘借着好事做直播’。只要守住这个底线,商业成功只会放大公益的声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