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行舟把单独放着的这19颗孔雀绿的珠子推到梁晓悦面前。
“这些珠子你单独收好,以后做成首饰自己戴。”
“好!”
梁晓悦也确实喜欢这些珠子。
而且,她的空间里存放更安全。
这一袋子贝壳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开完。
两人看了看那规则不一的半碗珍珠,又对视一眼。
齐齐笑出声。
今天的运气太好了!
梁晓悦看了看那半碗珍珠:“行舟,这里面应该能挑出一些匀称的珠子。给奶奶和妈妈留一些。”
“这些你自己收起来,是自己用还是送人,你看着办。
若是想送给奶奶和妈妈,以后回去你再给她们。这些也不方便邮寄。”
“好吧!你明天记得把给家里准备好的干货邮寄回沪市。”
“好,我明天带到后勤部里寄出去。”
今晚,隔壁两家吃完饭后,也在家里开珍珠了。
虽然,他们没有梁晓悦捡的珍珠贝多。
但是,这批贝壳的出珠子概率还挺高。
两家也开出二三十颗珠子。
虽然没有出开极品的颜色的珠子,但是个头大且匀称的也有些。
做串饰品的珠子还是够的。
这会,那两家人惊喜得睡不着。
反观沈行舟和梁晓悦就淡定多了。
沈行舟帮梁晓悦把洗澡水倒进浴桶里。
“媳妇,今天在海边待的时间长了,你去泡个澡!”
“好,你再烧一锅水,一会你自己也泡会。”
沈行舟听到这里,赶紧放下手里的盆。
“媳妇,别那么麻烦,咱们一起泡,省事还省水。”
“你想得美!”
最后,沈行舟不顾媳妇羞红的脸,果断的搂着人一起进了浴桶。
……
直到水凉了,他才搂着昏昏欲睡的媳妇从浴桶里出来。
翌日一早,沈行舟把地笼取回来,就回军营里上班了。
梁晓悦起床后,就看到门口放了几盆海鲜。
今天的潮水不适合赶海。
这会,范桂香和徐慧琴正在门口晾晒螺肉和蚝肉。
见到她起床了,三人互相打着招呼。
范桂香对梁晓悦道:“晓悦,我跟慧琴明天去镇上换物资。你去不去?”
想到要坐几个小时的船,她是真心不想去。
但是,家里每天吃米饭。
她若是不去换点粮食回来,大米的来历也遮掩不过去。
她便回道:“范嫂子,我跟你们一起去。”
范桂香听她要去,笑道:“以前,我们一个月才能存点干货去一次镇上。
现在半个月就能去换一次物资。真好!”
徐慧琴:“我上次去换了些杂粮面回来。明天得换点大米和白面回来。”
梁晓悦:“我也是想换大米和白面。还想换点玉米面回来做馒头吃。”
范桂香道:“晓悦,你若不怕麻烦,就买些玉米粒回来,我帮你用石磨,磨成细面。买的细面贵些。”
“好啊!那就买玉米粒回来磨。”
她很喜欢吃玉米面做的馒头和窝窝头。
空间里没有玉米面,供销社里的玉米面比小麦面粉要便宜一半。
所以,寻常人家吃玉米面的多,吃白面的很少。
整个家属院里,也只有梁晓悦做包子用的是纯白面。
不是她高调,而是空间里只有白面和大米这两种主粮。
其他的各种豆类也有。
想到豆类,她空间里还有很多的红豆、绿豆和黄豆呢!
她问范桂香:“范嫂子,你会用绿豆发豆芽吗?”
“这个没什么难度,你想吃豆芽了?”
“我家里有几斤绿豆,你教教我怎么做豆芽吧!”
“行啊!一会帮你泡上。”
范桂香突然又开口道:“要不我们明天顺便买点黄豆回来,自己做点豆腐吃吧!”
“范嫂子还会做豆腐?”
“我们北方人都喜欢自己在家里做豆腐吃。”
“那行,我们一起做。”
徐慧琴刚把自家的海货晒完。看范嫂子也快弄完了,就过来帮梁晓悦分拣。
正好听到范嫂子说做豆腐。
她也应道:“我也出点豆子,咱们一起做豆腐。”
范桂香跟徐慧琴的事做完了。
这会来帮梁晓悦,把昨天捡回来的蚝肉煮了进行晾晒。
两个小朋友也跟他们一起在后门外玩。
按范桂香说的做法,把蚝肉煮熟再取肉晾晒 。
梁晓悦把晒架搭好,范桂香跟徐慧琴帮她洗蚝肉,煮蚝肉。
三人一起做快多了。
当晓悦疑惑道:“范嫂子,慧琴,你们跟我家的蚝肉差不多,怎么这么快就弄好了?”
范桂香:“我们家里都是两口灶一起蒸,你家只有一口灶,所以要慢些。”
此时,梁晓悦才知道自己忽略了这一点。
徐慧琴道:“梁嫂子,我看你也可以把这个灶改动一下。
咱们以后经常要蒸螺贝的,两眼灶方便多了。特别是人多的时候,两眼灶做饭也快些。”
“这样啊!那我等行舟回来跟他说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