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八。
林枫的指尖反复摩挲着小票上那个油墨打印出的数字,那触感异常真实,将他从瞬间的狂喜中拉回了地面。
这不是幻觉。
空气中还残留着奶茶甜腻的香气,但他的心脏,却被这根无形的针扎得微微一缩。
他几乎是立刻就拨通了老吴的电话,声音因为压抑着某种情绪而显得有些发紧:“老吴,帮我调一下消费记录,就那个校园卡尾号7749的。”
电话那头的老吴大概正在打游戏,背景音嘈杂,但他还是利索地应了下来。
几分钟后,一份详细的电子表格传到了林枫的电脑上。
他深吸一口气,点开。
密密麻麻的条目中,一条规律清晰得令人心惊。
从三年前的九月开始,每周二、周四,傍晚七点十五分,一笔精准的三十六元消费,从未有过一次迟到或缺席。
购买商品:奶茶,两杯。
备注:一杯少冰,一杯全糖双份珍珠。
这就像一条被写入底层的程序指令,三年间风雨无阻地自动执行。
他自己都未曾如此清晰地审视过这份偏执的坚持,如今在数据的铁证下,这三年的时光被压缩成了一份沉默的契约。
“她给你留了小票,不代表她决定留下。”陈默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冷静得像一把即将划开皮肤的手术刀,“这可能只是一种感谢,感谢你这三年的坚持。也可能,是一种体面的告别。”
林枫的目光没有离开屏幕,他缓缓摇头,声音低沉而笃定:“如果是告别,她不会写‘这次,我请你’。”这五个字,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
告别是终结,而“请客”,则意味着一次新的开始,一次身份的对调。
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发起者。
他不打算去追问,那会打破他们之间脆弱的默契。
他要做的,是延续这种沉默的陪伴,但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在她能看见的地方,留下一个清晰的信号:我还在。
第二天清晨,校园里的薄雾尚未散尽,林枫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通往图书馆的路上。
但他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刻意绕行半小时,计算着偶遇的概率。
八点整,他准时出现在三楼靠窗那个熟悉的位置旁。
座位是空的,苏晚晴还没来。
他没有停留,只是轻轻将一杯还冒着热气的奶茶放在桌角,然后转身,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开。
奶茶的温度,是他无声的问候。
第三天,当他再次放下一杯热奶茶时,发现昨天那个空杯子已经被收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小小的便签,压在桌面上。
上面是一行清隽的小字:“空调确实坏了,谢谢。”字迹娟秀,却带着一丝刻意的疏离,像是在为自己的“破例”寻找一个合乎逻辑的借口。
林枫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回应了。
第四天,情况再度升级。
奶茶杯下压着的,不再是便签,而是一本厚厚的《社会心理学》——正是他当初夹着匿名信的那一本。
他的呼吸一滞,颤抖着手翻开书的扉页。
在那片曾经空白的区域,多了一行极细的钢笔字:“延期不等于放弃,也不等于留下。”
赵子轩凑过来看完,忍不住笑出了声,一拳捶在林枫肩上:“行啊兄弟,她这是在跟你下棋呢!这盘棋,你得接招了。”
延期,指的是出国。
放弃,指的是这段沉默的关系。
留下,指的是她的未来。
这是一个逻辑缜密的谜题,她把选择权,又一次抛了回来。
林枫盯着那行字
他转头看向正在埋头敲代码的陈默:“默子,动用心理社的权限,帮我接入图书馆的借阅系统,查一下苏晚晴最近的论文调阅记录。”
陈默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下,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了然:“终于要掀底牌了?”他没有多问,十指翻飞,屏幕上迅速跳出一连串的代码流。
几分钟后,一份加密文件出现在林枫的桌面上。
文件里没有情书,没有日记,只有一列列冰冷的学术论文标题。
然而,这些标题却让林枫的心脏狠狠揪紧了。
《跨文化适应障碍的自我认知与家庭干预》、《亲密关系中的代际创伤传递模型研究》、《高压家庭环境下“逃离冲动”的心理机制分析》……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豁然贯通。
她根本不是在为出国做准备,她是在研究自己,研究她内心深处那股无法抑制的、想要逃离一切的冲动,到底源自何方。
“她在自救。”林枫轻声说,语气里带着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痛惜。
当晚,404宿舍那块用于战术推演的白板被擦得干干净净。
林枫拿起马克笔,在中央写下了三个关键词,三个冰冷的词汇,像三颗钉子,钉在了白板的核心。
“控制感。”
“愧疚驱动。”
“情感代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