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正是作战的好时节。随着部队恢复和壮大,陈征部开始有能力对日军中小型据点发起连级规模的主动攻坚。第一个目标选在了位于交通要道上的白石沟据点。
作战室里,气氛严肃而专注。沙盘上,白石沟据点的模型清晰显示着它的防御体系:中心炮楼高三层,四周环绕壕沟和铁丝网,东西各有一个碉堡,驻军约一个中队。
“最大的难点是那个中心炮楼,”参谋长指着沙盘,“射界开阔,轻重机枪可以覆盖整个区域。”
赵铁鹰提出建议:“我们可以用新生产的迫击炮进行火力压制。虽然精度有限,但至少能干扰炮楼的火力。”
兵工厂负责人张振国立即回应:“新一批迫击炮弹已经完成,虽然数量不多,但够一次攻坚使用。”
陈征沉思片刻,最终拍板:“打!但要做好充分准备。一团一营主攻,利刃特战连负责爆破和突击,炮兵连提供火力支援。”
战前准备细致入微。侦察兵连续三天潜伏观察,摸清了日军活动规律;工兵秘密勘测了接近路线;甚至连日军换岗时间和口令都被常超破译。
最关键的是步炮协同训练。由于缺乏经验,八路军很少进行正规的步炮协同作战。现在有了自产的迫击炮弹,必须确保每一发都用在刀刃上。
训练场上,炮兵和步兵反复演练协同动作。信号旗、哨音、信号弹...各种联络方式都要熟练掌握。
“炮弹不长眼,”炮兵连长提醒步兵,“听到哨声立即卧倒,炮击停止后快速冲锋!”
与此同时,利刃特战连在进行爆破训练。他们要负责炸开铁丝网和壕沟,为步兵开辟通道。
“爆破点要选准,”工兵老张指导战士们,“药量要恰到好处,既要炸开障碍,又不能伤到自己人。”
战斗前夜,各部进入预定位置。战士们默默检查装备,等待进攻信号。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黎明时分,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进攻开始!
首先开火的是迫击炮。“嗵!嗵!嗵!”炮弹呼啸着飞向日军据点,在炮楼周围爆炸。虽然直接命中率不高,但爆炸的硝烟和声响有效干扰了日军火力。
“炮兵打得好!”步兵们士气大振。
趁日军被炮火压制,利刃特战连的爆破组迅速接近。小陈带领一个小组匍匐前进,在铁丝网下放置炸药。
“引爆!”随着命令,铁丝网被炸开一个缺口。
日军反应过来,机枪火力向缺口倾泻。但迫击炮及时调整目标,压制了日军机枪。
“突击组上!”赵铁鹰亲自带队冲锋。利刃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迅速通过缺口,向中心炮楼推进。
最激烈的战斗在炮楼下展开。日军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手榴弹像雨点般从楼上扔下。
“机枪掩护!”赵铁鹰下令,“爆破组准备炸门!”
就在这时,东侧碉堡的日军突然加强火力,压制了八路军进攻部队。几个战士中弹倒地。
“必须拿下那个碉堡!”营长焦急地命令。
孙猛带领一个排迂回接近东侧碉堡。他们利用地形掩护,慢慢摸到碉堡脚下。
“炸药包!”孙猛喊道。战士迅速递上炸药包,固定在碉堡基座。
“引爆!”
轰隆一声巨响,碉堡被炸开一个缺口。战士们趁机冲入,与日军展开近距离搏杀。
与此同时,中心炮楼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爆破组成功炸开楼门,但日军在楼梯口构筑了临时工事,居高临下射击。
“手榴弹!”赵铁鹰命令。几颗手榴弹扔上楼,爆炸声后,日军火力稍减。
“跟我上!”赵铁鹰率先冲上楼梯。战士们紧随其后,与日军逐层争夺。
楼内的战斗异常惨烈。空间狭小,枪械施展不开,更多的是刺刀和工兵铲的搏杀。小陈在二楼与一个日军军官狭路相逢,两人展开生死格斗。
“去死吧,小鬼子!”小陈最终一枪托砸倒对手,但自己也被刺刀划伤手臂。
顶楼的战斗最为关键。日军在这里架设了重机枪,控制着整个战场。必须尽快拿下!
赵铁鹰组织敢死队,用手榴弹开路,强行冲锋。在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攻占顶楼,消灭了最后抵抗的日军。
当红旗在炮楼顶升起时,战场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白石沟据点被攻克了!
清点战果:击毙日军一百二十余人,俘获三十多人;缴获轻重机枪五挺、掷弹筒三门、步枪百余支及大量弹药物资。
但胜利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八路军伤亡五十多人,其中牺牲二十余人。利刃特战连损失了八名优秀战士。
“他们都是好样的,”赵铁鹰在追悼会上沉痛地说,“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打开了胜利之路。”
战后总结会上,陈征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步炮协同还有待加强,爆破时机的把握不够准确,突击时的掩护火力不足...这些都是今后需要改进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