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在兄弟单位间积累的名声,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的涟漪比预想中更为深远。他不仅成了轧钢厂的技术招牌,甚至引起了更高层面的关注。
这天上午,周青正在技术科埋头研究一份关于液压系统节能的国外文献,厂办通讯员急匆匆跑来,神色紧张又带着兴奋:“周工!快!李副厂长让你立刻去大会议室!市工业局的领导来考察,点名要见你!”
工业局?点名要见我?
周青心里咯噔一下,有些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深吸一口气,跟着通讯员走向厂部大楼。
大会议室里气氛严肃。李副厂长、钱总工等厂领导正陪着几位穿着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说话。主位上坐着一位五十多岁、面容严肃、目光锐利的中年人,正是市工业局主管技术的副局长,姓赵。
周青一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赵局长,各位领导,这位就是我们厂的周青同志。”李副厂长连忙介绍,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周青不卑不亢地微微躬身:“赵局长好,各位领导好。”
赵副局长打量着周青,目光如炬,似乎想从他身上看出些什么。眼前的年轻人比他想象中还要年轻,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但身姿挺拔,眼神清澈沉稳,没有丝毫怯场。
“周青同志,很年轻嘛。”赵副局长开口,声音沉稳,“听说你最近做了不少事?解决了进口设备的安装难题,设计了新式托盘,还帮好几家兄弟单位解决了技术问题?”
周青保持谦逊:“报告领导,都是厂里领导有方,老师傅们教导得好,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嗯。”赵副局长不置可否,话锋一转,“我这次下来,主要是调研各厂的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你们轧钢厂最近在这方面动静不小,尤其是你搞的那个鼓风机改造,节能效果很显着。你具体说说,是怎么想到要改造的?思路是什么?”
来了!真正的考察开始了!
周青心念电转,知道这是展示自己也是展示轧钢厂的机会,但必须把握好分寸。他略一沉吟,便条理清晰地回答道:
“报告局长,改造的想法最初是源于日常观察。我发现那台老风机噪音大、震动强,联想到书本上看过的‘异常能耗往往伴随异常振动和噪声’的观点,就猜测其效率可能偏低。后来在厂领导的支持下,有幸在钱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对风机进行了详细测试和分析,发现其蜗壳设计和风叶角度确实存在优化空间…”
他将改造动机归结于“观察联想”和“书本知识”,强调了厂领导支持和钱总工指导,然后才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测试、分析、优化思路和最终方案,重点突出了“基于数据”、“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和“实效验证”几个关键点。语言朴实,逻辑清晰,没有夸大其词,却将技术创新过程的精髓展现了出来。
赵副局长听得非常仔细,偶尔插话问一两个关键的技术细节,周青都能对答如流,解释得深入浅出。
“…最终改造后,经实际测量,同等工况下能耗降低了28%,达到了预期目标。目前运行稳定,为厂里节约了不少电费。”周青最后总结道。
“28%…不错,很实在的成绩。”赵副局长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不是花架子,是真正动了脑筋,下了功夫的。”
他又转向李副厂长和钱总工:“你们厂培养了一个好苗子啊!不仅技术过硬,思路清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立足实际、勤俭节约、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工业战线最需要的人才!”
李副厂长和钱总工脸上笑开了花,连声谦虚:“是周青自己努力,我们也就是提供了个平台…”
赵副局长点点头,又对周青问道:“周青同志,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想法没有?”
周青知道这是表现自己眼界和格局的时候,他思考片刻,谨慎地回答:“报告局长,我觉得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厂里还有很多老旧设备,都有优化的空间。我目前正在钱总工指导下,学习更深入的自动化控制和液压技术,希望未来能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尝试提升我们厂一些关键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能耗和人工成本。当然,这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他没有好高骛远,而是基于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发展方向。
“好!目标明确,脚踏实地!”赵副局长显然很满意,“自动化、提效率、降能耗,这是大方向!年轻人就要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劲头!”
考察结束后,赵副局长又在李副厂长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车间,特意去看了那台改造后的鼓风机和新式托盘的使用情况,频频点头。
临走时,他特意再次和周青握了握手:“周青同志,好好干!市里很重视你们这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技术骨干。未来可能会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不要辜负组织的培养和期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