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间谍风波后,J20的总装测试在紧锣密鼓中继续推进。试飞指令于午夜前正式下达,全基地转入一级运行状态。凌晨五点,试飞团队准时集结于滑跃跑道东侧的战术作战指挥中心。
试飞员是某空军航空大队大队长席皓轩,三千小时战斗机实战飞行纪录,曾参与多项高强度演训任务,是现役飞行员中的“王牌之王牌”。他远远望见那架被晨曦微光包裹的战机,语气都轻了几分:“这就是……J20?”
进入机库,席皓轩亲自围绕机身巡视一圈,指尖轻触鸭翼边缘的隐身蒙皮,面色沉稳而炽热。“这家伙看起来就像一头饿了三年的猎豹。”他喃喃一句,然后注意到了一旁的伍思辰。
“伍总?”他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握手,“您也在啊!”
赵书宇也走了过来,带着难得的轻松神情道:“短时间内推进试飞进度,全靠他这位‘神助攻’了。”
席皓轩目光灼灼:“还记得当初我去观摩九天无人机试飞,就被那套飞控惊到了,本想着能引进空军,没想到这次直接让您把大杀器搬到我面前了!”
众人笑声未落,试飞程序已经进入倒计时。战机缓缓滑出工棚,起落架碾过地面导轨,发出沉稳的轰鸣。仿佛一头真正的猛兽,正等待释放。
战机缓缓滑出工棚,晨曦之光洒在机身那片深灰哑面的隐身涂层上,像是给它披上了一层沉默的战甲。
J-20行至跑道中央,舱盖缓缓合上,席皓轩的声音通过指挥室语音回传:“座舱正常,仪表正常,准备升空。”
“起飞许可已下达。”塔台传来确认,随即一声尖啸贯穿空气,J-20如被唤醒的巨兽,在涡扇引擎的强力推进下咆哮跃起,拖曳着两道利落的涡流裂痕,撕裂天际。
指控室内,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主屏幕上。
“爬升阶段稳定,俯仰控制灵敏。”
“空速增长良好,飞控响应滞后0.02毫秒,远低于系统容差。”
“雷达系统已接通,锁定模拟目标完成,用时仅2.3秒。”
“惯导同步,航向偏差0.01度,表现极佳。”
短短三分钟内,J-20完成了从起飞、爬升、首次转向、雷达标定、目标模拟锁定等一整套初始流程,数据反馈连续呈现“绿色”,如同一场精准演奏的协奏曲,节拍不乱,音符分明。
地面监测团队不由相视一笑。
“这机动性比预期还高!”一位年轻飞控工程师兴奋低呼。
席皓轩则在空中不断发回语音:“我感觉很好!方向控制精准,反应极快,比我飞过的任何一架都稳!”
战机进入中段测试阶段,模拟对地雷达定位、电子干扰穿透、高空制导与突防动作测试,一切顺畅如流。它在空中掠过一道弧线,避让模拟拦截弹,再以流畅角度切入云层背光区域,一系列“隐匿-再现”动作被执行得几乎无可挑剔。
“高度9300米,导弹挂架姿态稳定。”
“气动反馈正常,机翼弹性响应良好。”
雷达投影上,J-20如一道斜刺的利剑,自低空跃升高空、再以螺旋姿态强切目标。全场屏息,数据清晰地记录下每一秒钟的飞行脉动,如同雕刻般精准而有力。
首飞前半段一切顺利,甚至可以说——超出预期。
然而就在战机完成第三次模拟远程打击后,准备进入“规避-返航”流程时,主控台右上角突然弹出一条警告:
“警告:飞控温度异常。雷达节点信号漂移。”
“警告:目标锁定延迟超标。导引误差±3.5度。”
“警告:系统进入自保模式。”
屏幕上,航电系统开始自动降频,部分模块切断,雷达刷新率骤降,导引头暂时失效。飞控系统出现0.4秒卡顿,出现短暂“动作冻结”,仿佛整个战机突然陷入了一种迟钝的沉寂。
“是热熔现象。”技术员低声提醒。
赵书宇脸色一变:“连续三波远打后,系统积热无法疏散……核心温区最高飙到87℃。”
“问题在两个方面。”伍思辰语气沉稳,但眼神如刀锋般利落,“第一,航电传感器群在高强度数据连续采集下超频运行,热积累未能及时分散;第二,发动机尾喷区的热量在高空高速下产生‘逆流效应’,通过机体后部结构反灌进核心舱,打破了整机热平衡。”
会议室瞬间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在等他继续。
伍思辰没有废话,转身快步走向旁侧的工程设计终端,操作界面飞速跳转,他调出先前预留的“冗余模块”页签。
“我有一个方案——‘多通道微型热导阵列’。”他边说边投出系统框架图,图像在大屏幕上展开,如同人体血管般密布的导热路径在机体内部穿梭蜿蜒。
“这是我模拟生物毛细血管网络启发下开发的热控系统。”他指着图中的节点,“它的核心原理是:区域温控+主动调频+热量预判。在关键组件周边布置微型热导晶元,通过动态传感机制进行局部冷却调度。就像人类运动时会出汗降温,J-20也要学会自己调节‘体温’。”
赵书宇双目微亮,立刻问:“原有模块兼容得上吗?”
“可以局部替换。”伍思辰早有准备,“我已经根据整机结构做过数据建模,新系统可无缝衔接飞控舱、航电核心、雷达主芯及发动机中段,并用石墨烯纳米片做热界面填充,确保传导效率和结构稳定。”
“材料库有现货吗?”江铮马上切入工程层面。
“B组保留样本足够两台样机替换。”一名材料工程师立刻回应。
“那还等什么?”赵书宇当机立断,“启动替换。”
从黄昏直到黎明,实验区的灯光彻夜未熄。工程师们身穿防护服在工体内部穿行,每一步都要在毫米级公差下定位热导节点,每一次焊接都需考虑微震扰动下的热力传导性能。有人蹲在雷达底舱焊线,有人抱着微型晶元沉在机腹中段,一整晚,仿佛有千根神经在战机体内生长蜕变。
到凌晨五点半,最后一块石墨烯模块固定完毕。所有人退出机舱时,黑夜已被天边的曙光染亮。
喜欢我为国家献科技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我为国家献科技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