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城的天刚亮透,城墙上就爬满了忙碌的身影。王老铁扛着一块半人厚的铁板,踩着梯子往东门缺口处爬,铁板边缘刮得他肩膀生疼,他却顾不上揉——董文炳的两万大军三日后就到,这缺口必须在今日补上。
“都给我使点劲!”王老铁朝下面喊,几个铁匠徒弟和百姓抬着另一块铁板跟上来,铁板重重压在城墙缺口上,他立刻指挥人用铁钉钉死,“这铁板后面再填三层沙袋,就算回回炮砸过来,也能撑上一时半会儿!”
城下的街道上,张勇正带着士兵练巷战。他把街道用木板分成几段,士兵们分成两队,一队扮作元军,一队埋伏在房屋里。“记住,元军骑兵进来,先砍马腿!”张勇挥着刀,示范着动作,“房屋里的人别露头,等他们靠近了再扔震天雷!”士兵们齐声应和,动作干脆利落,连之前刚参军的渔村少年阿海,都能熟练地躲在墙角,模拟着扔震天雷的动作。
蓝飞虎没在城里,天不亮他就带着十几个畲族猎手,往建宁周边的畲族部落去了。路过青竹寨时,寨主蓝山正带着族人在山口设陷阱,见蓝飞虎来,立刻迎上去:“飞虎,是不是元军要来了?你放心,我们青竹寨的人,就算拼了命,也会帮你们挡住!”
蓝飞虎心里一暖,从怀里掏出赵昺写的信:“蓝寨主,殿下说,建宁不是我们畲族一家的,也不是义军一家的,是所有不愿做元人奴隶的人的家。这次董文炳带两万大军来,我们需要更多人手,你能不能联络周边的几个部落?”
蓝山接过信,看都没看就塞进怀里,拍着胸脯说:“不用看!殿下是个好人,帮我们畲族夺回了被元军抢的牛羊,我们信他!我这就派人去联络枫木寨、黑风寨,三日内,保证让他们带着人马来建宁!”
城里的医棚里,蓝珠也没闲着。她把畲族姑娘和渔村妇女分成两组,一组熬药,一组给士兵们包扎伤口、检查盔甲。“这盔甲的缝隙处,要垫上麻布,不然打仗时容易磨破皮肤。”蓝珠拿着针线,给一个士兵的盔甲缝麻布,手指被针扎破了,她只是吮了吮,继续缝,“大家快些,士兵们穿着舒服的盔甲,打仗才能更有力气。”
陆仲远则忙着调度粮草。他把城里的粮仓打开,让百姓们按户领取粮食,同时登记能参与守城的壮丁。“李修,你带士族子弟去清点药材,尤其是金疮药,一定要多准备些。”陆仲远对着李修说,李修立刻应声,带着几个士族子弟往药铺跑——经过上次的战斗,他早已没了之前的固执,眼里只有“守住建宁”这一个念头。
赵昺没闲着,他骑着马,在城里四处查看。看到百姓们帮着士兵搬运沙袋,看到少年们在城墙上练习射箭,看到医棚里姑娘们忙碌的身影,他心里既温暖又沉重。他勒住马,看着不远处正在给士兵们做饭的阿婆,阿婆的儿子在上次战斗中牺牲了,可她还是每天天不亮就来给士兵们做饭。
“阿婆,您歇会儿吧。”赵昺走过去,想要帮她烧火。阿婆却摆摆手,笑着说:“殿下,我不累。我儿子是为了守建宁死的,我多做顿饭,士兵们就能多一分力气,等打跑了元军,我儿子在地下也能安心。”
赵昺鼻子一酸,转身继续往前走。他知道,建宁城能一次次守住,靠的不是他一个人,是这些愿意为了家园拼尽全力的百姓。
而此时的福州府衙,董文炳正坐在议事厅里,脸色阴沉地听着副将汇报。他刚到福州,就接管了阿剌罕的残兵,看着那些丢盔弃甲、士气低落的士兵,心里满是怒火。
“大人,阿剌罕上次战败,是因为中了赵十三的诈降计,还被畲族骑兵抄了后路。”副将低着头,不敢看董文炳的眼睛,“而且赵十三改造了回回炮,城防也加固了不少。”
董文炳拿起桌上的城防图,手指划过建宁城的四个城门,冷声道:“阿剌罕就是个蠢货!骄傲自大,轻敌冒进,才会中了这种小计!”他放下城防图,看向身边的回回炮工匠,“赵十三改造的回回炮,真有那么厉害?”
工匠点头道:“大人,从逃回来的士兵说,赵十三的回回炮虽然是拼接的,但石弹能飞出两百多步,威力不比咱们的差。而且建宁城的城墙,加了铁板和沙袋,回回炮想砸开缺口,不容易。”
董文炳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口:“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大军开拔,先到建宁城外二十里处扎营。另外,把阿剌罕的残兵编到后队,让他们负责搬运粮草和回回炮,若是敢偷懒,军法处置!”
副将应声退下。董文炳又看向身边的谋士:“你说,赵十三最在意的是什么?”
谋士想了想,说:“大人,赵十三重视百姓,上次守城,连士族和畲族都联合起来了。他肯定怕元军伤害百姓,咱们或许可以……”
“不行!”董文炳打断他,“忽必烈大汗有令,若是赵十三顽抗,可屠城震慑。但咱们刚到江南,若是屠城,恐会引起更多汉人反抗。”他顿了顿,继续说,“咱们不能学阿剌罕,要稳扎稳打。明日到了建宁城外,先围而不攻,派探马摸清他们的城防和粮草情况,再找机会进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