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事果然从“风评”入手,手段阴损刁钻。他并未直接攻击酱油品质,而是巧妙利用了当下社会对女性抛头露面的偏见。不过数日,京城茶坊酒肆间,开始流传起一些关于张氏工坊东家李薇的闲言碎语。
起初只是些模糊的猜测:“一个年轻寡妇,无依无靠,怎能在京城这龙潭虎穴把生意做得这般大?怕不是背后有什么倚仗?” 话语暧昧,引人遐思。
接着,便有更具体的“爆料”传出,说李薇时常与漕帮头目、药行管事等三教九流的人物往来,“一个妇道人家,如此不避嫌,成何体统?” 甚至有人翻出旧账,暗示当初漕运遇袭案,她一个女子如何能安然脱身并反将百草堂一军,其中必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毒雾般悄然弥漫。虽未指名道姓说出何等丑事,但其恶毒之处在于,它攻击的是李薇作为女子的“名节”与“德行”,这在礼教森严的时代,是足以致命的软刀子。一些原本欣赏李薇才能、与她有生意往来的文人或体面人家,开始变得迟疑,家中女眷更是被叮嘱要减少与张氏工坊的直接接触,以免沾上是非。
这波舆论攻击,比之前的商业打压和太医刁难更让李薇感到棘手。它虚无缥缈,难以辩驳,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工坊的声誉和人际网络。老管家忧心忡忡地汇报市井流言,李薇沉默良久,指尖冰凉。她深知,在这个时代,一个女人的名声一旦坏了,再好的产品、再精明的商业手段都可能付诸东流。
恰在此时,一个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一位素以道学先生自居、在清流中颇有影响力的御史,不知是受了怂恿还是真心卫道,竟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虽未直接点李薇之名,却含沙射影地批评“近日京城有商贾妇人,不守闺训,牝鸡司晨,交通外男,淆乱市井风气”,并引申开去,议论“商贾之道,若纵容妇人肆意妄为,恐动摇礼教根本,有伤风化”,请求朝廷“申明礼制,以正视听”。
这道奏折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瞬间在朝堂引起波澜。虽然皇帝未必会因此等小事专门下旨,但其造成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李薇“女商人”的身份,第一次被以如此正式、如此负面的方式,摆到了权力最高层的面前。
刘理事在百草堂内抚掌轻笑,这一招“杀人诛心”,他自觉用得极妙。他倒要看看,一个名声受损、被御史盯上的女人,还如何在京城立足!那些之前看好张氏工坊的官员,此刻为了避嫌,恐怕也要对其敬而远之了。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李薇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可以改进技术,可以应对商业竞争,甚至可以巧妙周旋于官场,但面对这套根植于整个社会观念的“礼教”大棒,她感到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然而,她并未绝望。深夜,她独坐灯下,仔细分析局势。流言的源头指向百草堂,但能掀起如此风浪,必然有更深的社会土壤。硬碰硬地去辩解或对抗礼教,无异于以卵击石。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化解污名,又能顺势而为,甚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她想起之前老王爷在家宴上替她解围时说的话,重点在于“技艺精湛”。或许,破局的关键,不在于拼命证明自己“守规矩”(那只会陷入对方的陷阱),而在于将公众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产品和技艺本身,并塑造一个“虽为女子,却以技艺安身立命、光大门楣”的正面形象。
同时,她需要寻找强有力的同盟,不是那些可能因流言而退缩的普通官员,而是真正超脱于世俗偏见、重视实利、或者本身就对现有礼教有所反思的人物。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渐渐成形。她需要一场公开的、足以震动整个京城上层社会的“表演”,来展示张氏工坊无可替代的价值,以及她李薇凭借的是真才实学。同时,她需要主动去拜访一个人——那位曾在家宴上为她说话的老王爷。风险极大,但或许是眼下唯一的破局之路。
工坊外夜色深沉,流言如刀。李薇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斗志。这关乎名节的暗箭,或许将成为她在这个时代,真正奠定自身地位的一场淬炼。
喜欢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