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春耕正如火如荼。城外的田野里,汉人的牛耕与羯族的马犁并肩穿梭,匈奴百姓则背着种子袋,跟在后面撒种,新翻的泥土混着草木的清香,在春风中弥漫。王老汉扶着犁杖,对身边的匈奴汉子笑道:“往年这个时候,要么躲战乱,要么饿肚子,哪能像现在这样安心种地?” 匈奴汉子咧嘴一笑,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回道:“是啊,跟着将军和崔尚书,日子才有奔头。”
然而,这份安宁并未持续太久。四月初,石勒派往刘延部落的使者匆匆返回洛阳,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 刘延的弟弟刘屈,因不满哥哥与石勒结盟,暗中联络了鲜卑拓跋部,想要推翻刘延,重新投靠刘聪。“刘屈说,跟着石勒没有前途,只有投靠刘聪,才能让匈奴人重新掌权。” 使者喘着气,递上刘延的密信,“刘延大人让我转告将军,他已控制住刘屈,但拓跋部的骑兵已在部落边境集结,恐有异动,希望将军能派兵支援。”
石勒看完密信,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刘屈这是要毁了我们的联盟!” 他将密信拍在案上,对崔岳说,“拓跋部骁勇善战,若是他们与刘聪联手,孟津渡口的防线将形同虚设,洛阳城又会陷入危机。” 崔岳皱着眉头,沉思片刻道:“将军,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刘延是我们在北方唯一的盟友,若是他倒了,我们将腹背受敌。不如派巴图率领三千骑兵,前往刘延部落支援,同时派人去拓跋部,劝说他们不要参与战乱。”
石勒点头同意,立刻召来巴图。“你率三千骑兵,速去刘延部落。记住,此行以安抚为主,尽量避免与拓跋部发生冲突,若是能说服他们中立,便是最好的结果。” 石勒拍了拍巴图的肩膀,递给他一枚令牌,“遇事可自行决断,不必事事禀报。” 巴图接过令牌,躬身领命:“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次日清晨,巴图率领骑兵出发。队伍行至半途,突然遇到一队拓跋部的巡逻兵。为首的拓跋将领勒住马,手中的长枪直指巴图:“你们是石勒的人?去刘延部落做什么?” 巴图勒住缰绳,语气平和:“我是石勒麾下将领巴图,奉将军之命,前往刘延部落协助防守。拓跋部与我们无冤无仇,为何要阻拦我们?”
拓跋将领冷笑一声:“刘延勾结外人,背叛匈奴,我们拓跋部奉刘屈大人之命,在此阻拦你们。识相的就赶紧回去,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 巴图心中一沉,知道谈判已无可能,便缓缓拔出弯刀:“我再说最后一遍,让开!否则,休怪我们刀剑无眼!” 拓跋将领也不甘示弱,挥了挥手,身后的骑兵立刻举起武器,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 —— 刘延亲自率领骑兵赶来。“住手!” 刘延大喊一声,策马冲到两队中间,“拓跋将军,我与石勒结盟,是为了让匈奴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并非背叛匈奴!刘屈受刘聪蛊惑,才会说出这般糊涂话,还请将军明察!” 拓跋将领犹豫片刻,看向身边的副将,副将小声说:“大人,我们只是奉命阻拦,并未接到进攻的命令,不如先让他们过去,再向部落首领禀报。” 拓跋将领点了点头,收起长枪:“今日看在刘延大人的面子上,放你们过去,但你们若敢对拓跋部不利,我们定不饶你们!” 说完,便率领巡逻兵离去。
巴图松了一口气,对刘延拱手道:“多谢刘延大人解围。” 刘延摇了摇头,神色凝重:“不必多谢,这都是我弟弟惹的祸。拓跋部虽暂时退去,但他们与刘屈的联系并未断绝,我们还要多加小心。” 两人率领骑兵,一同前往刘延部落。
与此同时,洛阳城内也出现了新的变故。一名来自江南的商人,悄悄潜入东晋使者的住处,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 东晋皇帝已派使者前往江南的天师道,邀请天师道首领孙恩率军北上,与东晋军队夹击洛阳城。“孙恩的天师道信徒众多,且大多勇猛善战,若是他们与东晋联手,洛阳城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商人压低声音,对东晋使者说,“陛下让我转告您,务必在孙恩大军抵达前,扰乱洛阳城的人心,为大军攻城做准备。”
东晋使者大喜,立刻开始策划阴谋。他派人在洛阳城内散布谣言,说石勒与刘延结盟是为了吞并匈奴部落,将来还要对汉人百姓下手;又派人暗中破坏城外的农田,烧毁百姓的房屋,试图挑起汉、羯、匈奴三族的矛盾。
很快,谣言便在洛阳城内传开。一名汉人老妇拉着锦娘的手,忧心忡忡地说:“锦娘姑娘,外面都说石勒将军要对我们汉人下手,这是真的吗?” 锦娘连忙安慰:“老夫人,这都是谣言,您别相信。将军和崔尚书一直致力于胡汉平等,怎么会对汉人百姓下手呢?” 可老妇还是半信半疑,摇着头离开了。
更严重的是,城外的农田接连被烧,好几户百姓的房屋也被烧毁。受损的百姓聚集在军营门口,要求石勒给他们一个说法。“将军,我们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现在农田被烧,房屋被毁,我们还怎么活啊!” 一名汉人百姓激动地喊道,“是不是匈奴人干的?他们是不是想把我们赶出去?” 几名匈奴百姓立刻反驳:“不是我们干的!你们别血口喷人!” 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发生冲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