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小文明生态大会” 闭幕后,“全球星轨 IP 矩阵” 迎来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联合创新 —— 由澳洲部落、波利尼西亚部落、车师部落、因纽特部落牵头,12 各核心成员部落共同发起 “共生图腾” 系列产品开发计划。计划的核心是将每个部落的标志性 IP 符号融合,打造一套能体现 “全球小文明共生” 的文创产品,首批确定开发 “共生图腾首饰”“共生图腾绘本”“共生图腾数字藏品” 三个品类,计划在今年 “全球文明购物节” 期间同步上线。
IP 联创的首个难点,是如何让不同风格的符号自然融合。澳洲部落的 “星辰树皮画” 线条质朴,波利尼西亚的 “海浪图腾” 灵动流畅,车师部落的 “骨雕纹样” 厚重沉稳,因纽特部落的 “冰纹” 晶莹剔透,直接拼接会显得杂乱。为此,IP 矩阵专门成立了 “设计协调小组”,由莉莉担任组长,邀请欧洲皇家艺术学院的埃琳娜担任设计顾问。
埃琳娜提出 “星轨串联” 的设计思路:以澳洲部落的 “星轨线条” 为基础,将各部落的 IP 符号作为 “星轨上的星辰”,按文明类型(草原、海洋、极地)分布,既保留每个符号的完整性,又通过星轨形成整体感。比如 “共生图腾项链”,吊坠以银色星轨为底,镶嵌着用不同材质制作的部落符号 —— 澳洲的星辰用珐琅工艺,波利尼西亚的海浪用珍珠,车师的骨雕纹样用磨砂银,因纽特的冰纹用透明水晶,吊坠背面还刻着 12 种部落语言的 “共生” 二字。
设计方案确定后,各部落分工协作:澳洲部落负责绘制星轨线条的基础图案,波利尼西亚部落提供珍珠原料并指导海浪符号的细节雕刻,车师部落制作骨雕纹样的金属模具,因纽特部落则参与水晶冰纹的切割工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每个环节都通过元宇宙空间的 “3D 设计工坊” 实时沟通,设计师们可以在虚拟场景中放大查看细节,甚至模拟佩戴效果,避免了跨洋协作的沟通误差。
三个月后,首批 “共生图腾首饰” 试制完成。当产品样品在 “全球文明博物馆” 的展厅中亮相时,各部落代表都惊叹于不同符号的完美融合。塔瓦首领拿起一条项链,指着吊坠上的海浪符号说:“这不仅是我们的海浪,更是与所有部落相连的‘共生之浪’。” 车师月则看着骨雕纹样,感慨道:“以前我们的骨雕只在草原上流传,现在它能和全球的符号一起,被更多人看见。”
与此同时,元宇宙空间的 “文明传承课堂” 也正式上线。这是在 “小文明星轨元宇宙空间” 基础上,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沉浸式学习平台 —— 课程分为 “技艺课堂”“故事课堂”“生态课堂” 三大板块:“技艺课堂” 由各部落的长老亲自授课,通过虚拟操作,让学生体验树皮画、骨雕、木雕等技艺的制作过程;“故事课堂” 用动画形式,讲述各部落的起源传说、迁徙故事;“生态课堂” 则带学生走进虚拟的草原、海洋、极地,学习生态保护知识。
“文明传承课堂” 的第一节课,邀请了沃拉长老、莫卡长老、车师部落的老牧民、因纽特部落的冰雕师共同授课,主题是 “我们的祖先与自然”。课堂上,沃拉长老通过虚拟场景,带学生回到澳洲部落的远古时期,讲述祖先如何通过星辰辨别方向;莫卡长老则展示了波利尼西亚部落如何通过木雕记录洋流变化。课后作业是让学生结合学到的知识,创作一幅 “我的共生故事” 虚拟作品。
来自巴西的 10 岁女孩索菲亚,在课后创作了一幅 “星空下的草原与海洋”—— 画面中,澳洲的星辰照耀着车师的草原,波利尼西亚的海浪环绕着因纽特的冰屋,还在角落画了一个小小的自己,正在向各部落的长老学习技艺。她的作品被评为 “最佳创意奖”,在元宇宙空间的 “青少年作品展厅” 中展出。索菲亚在获奖感言中说:“通过课堂,我知道了世界上有这么多有趣的文明,我希望长大后能去实地拜访这些部落。”
就在 “共生图腾” IP 与 “文明传承课堂” 顺利推进时,波利尼西亚部落的珊瑚礁监测站传来坏消息 —— 珊瑚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病害,部分区域的珊瑚死亡率超过 30%。初步检测发现,病害与海水温度升高、海洋垃圾污染有关,若不及时治理,不仅会影响部落的渔业收入,还会破坏 “海洋图腾 IP” 的生态根基。
“这是对‘全球小文明生态观测网’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共生能力的考验。” 明远在紧急召开的生态联盟会议上强调。会议很快制定出应对方案:由波利尼西亚部落负责珊瑚礁的实地清理与病害监测;澳洲部落提供耐旱的海藻种苗,用于珊瑚礁的生态修复;因纽特部落通过生态观测网,持续监测海水温度变化,及时预警;车师部落则发动牧民,制作环保布袋,通过 “全球商路联盟” 分发到沿海地区,减少海洋垃圾;议会还协调全球的海洋生物专家,通过元宇宙空间的 “远程诊疗平台”,为珊瑚礁病害提供技术指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