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星共生计划” 启动后,首个跨文明技艺融合项目在洛阳与澳洲部落之间展开 —— 李守业的 “李氏剪纸” 与澳洲部落的树皮画联合创作 “星河共生图”。按照计划,双方将各创各 5 米长的作品,最终拼接成 10 米长卷,用于 “全球小文明数字博物馆” 的开馆展览。
创作初期,两地的传承者通过元宇宙空间的 “3D 协作工坊” 反复沟通。李守业第一次看到澳洲部落的树皮画时,就被其质朴的星轨线条吸引:“你们的线条里有土地的厚重,我们的剪纸里有街巷的灵动,要是能结合起来,一定能画出最特别的星河。” 澳洲部落的年轻画家则对剪纸的 “多层镂空” 技艺充满好奇,卡里特意带着画家们,通过虚拟操作体验剪纸的折叠与裁剪,感受 “一层一世界” 的艺术魅力。
经过多次磨合,双方确定了创作方案:澳洲部落负责用树皮画绘制 “自然星河”—— 以乌鲁鲁巨石为起点,勾勒出草原、海洋、极地的星轨轮廓,用矿物颜料填充出大地的色彩;李守业则负责用剪纸创作 “城市星河”—— 以洛阳老城区的钟楼为中心,剪出街巷、庭院、作坊的剪影,再用 “多层镂空” 技艺,在剪影中嵌入小文明的 IP 符号(如车师的骨雕纹样、波利尼西亚的海浪图腾)。
为了确保拼接的连贯性,阿哲还开发了 “虚拟拼接系统”—— 双方可实时将创作进度上传至系统,在虚拟场景中预览拼接效果,及时调整图案的尺寸与色彩。当澳洲部落的树皮画完成 “草原星轨” 部分时,李守业发现自己设计的 “城市街巷” 剪影与星轨线条衔接不够自然,立刻通过系统调整剪纸的角度,还特意在街巷边缘剪出星轨的弧度,让 “自然星河” 与 “城市星河” 宛如一体。
两个月后,“星河共生图” 的实体作品完成。当长卷在洛阳老城区的广场上展开时,围观的市民与游客纷纷惊叹:树皮画的粗犷线条与剪纸的细腻纹理相互映衬,自然的辽阔与城市的烟火交融在一起,仿佛将人类文明的所有美好都浓缩在这 10 米长卷中。沃拉长老通过元宇宙空间观看展出现场,感慨道:“以前觉得城市与部落相距遥远,现在才知道,我们的文明早就像这星河一样,紧紧连在一起了。”
与此同时,上海的周明远也接到了一项特殊的跨文明任务 —— 为波利尼西亚部落修复一批 “时光文物”。这些文物是部落祖辈流传下来的航海计时工具(如木质日晷、贝壳沙漏),因年代久远,部分零件损坏,无法再使用。塔瓦首领在 “城市小众文明共生大会” 上得知周明远的钟表修复技艺后,特意提出请求:“这些工具记录着我们祖先的航海历程,希望能通过你的手艺,让它们重新‘走’起来,也让族人记住祖先的智慧。”
周明远带着修复工具来到波利尼西亚部落,当他看到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计时工具时,立刻被其中的匠心打动:木质日晷的刻度是用贝壳一片片镶嵌而成,沙漏的贝壳是经过特殊打磨的,能精准控制沙子的流速。“这些不是简单的工具,是部落的‘时光记忆’。” 周明远对塔瓦首领说,“我会尽最大努力,让它们恢复原样,还要把修复过程记录下来,做成‘时光修复手册’,留给你们的后人。”
修复过程中,周明远遇到了不少难题:木质日晷的底座因海水侵蚀出现裂痕,普通的胶水无法修复;贝壳沙漏的漏口磨损严重,需要重新打磨却又不能破坏原有纹路。部落的老工匠得知后,主动提供帮助 —— 用部落传统的 “木蜡防腐工艺” 修复日晷底座(将天然木蜡加热后反复涂抹在裂痕处,既能加固,又能防海水侵蚀);用珊瑚砂打磨沙漏漏口(珊瑚砂质地细腻,不会损伤贝壳表面)。
在双方的协作下,首批三件 “时光文物” 成功修复。当周明远将修复后的木质日晷放在阳光下,指针精准地指向正午方向时,部落的族人欢呼起来,塔瓦首领更是激动地拥抱周明远:“谢谢你让我们的祖先‘回到’了部落,这些工具不仅能重新使用,还会成为我们‘海洋文明课堂’的教具,让孩子们知道祖先如何在没有现代仪器的情况下,依靠这些工具穿越海洋。”
周明远还将修复过程整理成《波利尼西亚时光文物修复手册》,手册中详细记录了传统工艺与现代修复技术的结合方法,还附上了文物背后的航海故事。这本手册不仅成为波利尼西亚部落的 “文化教材”,还被纳入 “共生技艺图谱”,为其他小文明的文物修复提供参考。
随着城市与自然文明的协作不断深化,小文明理念也开始走进城市的社区与校园。在洛阳,议会与老城区的社区合作,开设了 “小文明体验中心”—— 中心分为 “技艺体验区”“故事分享区”“文创展示区” 三个板块:“技艺体验区” 里,李守业定期教社区居民剪纸,澳洲部落的画家通过直播教树皮画;“故事分享区” 每周举办 “小文明故事会”,邀请社区老人讲述城市非遗的历史,也邀请部落代表通过元宇宙分享自然文明的故事;“文创展示区” 则陈列着小文明的 IP 产品,居民可以购买,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手作放在这里寄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