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官宣 “丝路乡村技艺集群”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来时,联盟正在西安召开非遗传承规划会议。可喜庆氛围很快被 “传承资金分配” 的争议打破 —— 首批非遗专项扶持资金共 500 万元,如何分配给 20 各参与文明的传承项目,成了焦点。
中亚桑皮纸匠人穆罕默德率先发言:“桑皮纸技艺面临原料短缺问题,需要 200 万元建立桑树林种植基地,不然再过几年,我们连制作桑皮纸的原料都没有了,谈何传承?” 他还展示了当地桑树林退化的照片,“这些年沙漠化严重,传统桑树林越来越少,资金必须优先解决原料问题。”
榆林老秦却有不同意见:“我们榆林柳编需要 150 万元修缮‘胡汉柳编传承工坊’—— 工坊还是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漏雨严重,老柳刀、《柳编匠人笔记》这些文物都没法好好存放。而且工坊太小,没法开展大规模培训,传承也会受限。” 他补充道,“原料短缺可以慢慢找替代方案,可文物损坏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资金该优先保护文物。”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陷入僵局。王乐乐看着资金分配表,突然想起数字史库中 “丝路商队互助” 的史料 —— 当年晋商与草原商队遇到困难时,会按 “急需先助” 的原则互相支援。他提议:“我们成立‘非遗传承资金评估小组’,从‘技艺濒危程度’‘传承紧迫性’‘受益范围’三个维度打分,比如桑皮纸原料短缺关乎技艺存续,打分权重最高;柳编工坊修缮关乎文物保护,权重次之;其他项目按实际需求排序,确保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评估小组随后展开调研:穆罕默德的桑皮纸技艺若不解决原料问题,5 年内可能失传,“濒危程度” 打满分;老秦的柳编工坊虽破旧,但文物暂存于乡文化馆,短期内无损坏风险,“紧迫性” 打分稍低。最终资金分配方案确定:桑皮纸项目获 200 万元建桑树林基地,柳编项目获 120 万元修缮工坊,剩余资金按评估结果分配给其他项目。穆罕默德拿到资金批复时,激动地说:“谢谢大家,这不仅是钱,是桑皮纸技艺的未来,也是丝路互助精神的延续。”
资金分配落定的同时,“丝路技艺数字史库” 启动 “数字博物馆” 升级计划 —— 将史库中的史料、老物件扫描件、技艺视频,转化为 3D 沉浸式体验内容,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 “走进” 晋商竹编货栈、草原商队营地、榆林柳编工坊,直观感受丝路技艺的历史场景。可在 “体验场景设计” 上,技术组与传承者产生分歧。
技术组工程师小林提议:“为了吸引年轻用户,我们可以在场景中加入‘互动游戏’,比如让用户模拟晋商打包竹编、模拟匈奴匠人编织柳编,增加趣味性。”
周阿公却坚决反对:“不行!这些场景是还原历史,不是做游戏。晋商打包竹编有严格的防潮标准,匈奴编织柳编有固定的仪式流程,改成游戏会让年轻人觉得‘技艺很随意’,丢了历史的严肃性。” 他还举例,“当年我师父教我编竹编,第一步选竹就要学三个月,哪能像游戏一样随便选?”
双方磨合后,确定 “严肃还原 + 轻度互动” 的设计原则:VR 场景严格按史料还原 —— 晋商货栈的竹编堆放方式参考账册记载,匈奴柳编工坊的工具摆放按老照片复原;互动环节仅保留 “技艺观察” 类功能,如用户点击竹编食盒,会弹出 “食盒用途”“编织技法” 的历史解说,点击柳刀会显示 “柳刀年代”“使用方法”,既保证历史严谨性,又增强用户参与感。
当升级后的 “丝路技艺数字博物馆” 上线时,周阿公戴着 VR 设备 “走进” 晋商货栈,看到货栈里堆放的竹编与账册记载一致,甚至连竹编上的水滴纹都和老物件一模一样,他眼眶泛红:“就像回到了当年晋商来收竹编的场景,这才是‘数字承史’该有的样子。” 上线首月,数字博物馆的 VR 体验量突破 10 万次,不少年轻用户留言:“原来丝路技艺的历史这么具体,不是课本里模糊的文字。”
数字博物馆推进的同时,新生代传承者的创新成果开始 “跨文明推广”。小林的 “可折叠竹编雨水收集器” 在国内热销后,联盟计划将其推向东南亚市场,却在 “产品文化适配” 上遇到问题。东南亚经销商反馈:“雨水收集器上的‘水滴纹’在当地文化中象征‘破财’,用户接受度低;而且当地多雨,500 毫升的基础容量太小,需要加大到 1.5 升。”
“水滴纹是汉月竹编的核心元素,改了就不是‘汉月创新’了;加大容量会增加重量,不符合便携设计。” 小林在沟通会上犯了难。
莉娜却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保留水滴纹,但在旁边加东南亚的‘稻穗纹’—— 稻穗在当地象征‘丰收’,既能中和水滴纹的负面含义,又能体现‘丝路技艺交融’;容量方面,用更轻的竹丝编织,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把容量加大到 1.5 升,重量只增加 10 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