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十四章 棕榈融竹与传承扎根
周师傅从米兰带回的棕榈叶,成了社区小课堂最抢手的 “宝贝”。孩子们围着装满棕榈叶的竹筐,七嘴八舌地讨论:“用棕榈叶编水滴纹,会不会和竹丝编的不一样?”“埃及同学编的篮子是什么样的?咱们能不能编出‘中国水滴纹 + 埃及棕榈纹’的挂件?”
为了让跨文明实践更顺利,陈雨特意联系了在米兰认识的埃及中学生娜菲莎,约定进行线上教学。视频连线时,娜菲莎拿着棕榈叶,一步步演示埃及传统编织技法:“先把棕榈叶分成三股,像编麻花辫一样起头,编到第三圈时,每股叶子都要往外侧折一下,这样就能形成你们说的‘纹理’。”
屏幕这头,周师傅和孩子们跟着模仿。李明手里的棕榈叶太脆,刚折到一半就断了,他急得直皱眉:“怎么这么难啊?明明娜菲莎编得那么轻松。” 周师傅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脾气’,竹丝柔韧,棕榈叶偏脆,得调整力度 —— 你试试把棕榈叶泡在温水里十分钟,让它变软再编。”
按照周师傅的方法,李明重新处理棕榈叶,果然顺利多了。一个小时后,孩子们手里渐渐出现了形态各异的作品:小宇编的挂件一半是晋商水滴纹,一半是埃及棕榈纹,两种纹理在中间自然衔接;陈雨则编了一个迷你食盒,盒身用棕榈叶模仿晋商食盒的造型,盒盖却用埃及技法编了朵小花,俏皮又不失雅致。
娜菲莎看着屏幕里的作品,兴奋地鼓起掌:“太神奇了!两种手艺放在一起,居然这么好看!我要把你们的作品照片发给埃及的小伙伴,让他们也试试编水滴纹。” 这次跨文明编织体验,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新技法,更让他们明白:老手艺从来不是封闭的,不同文明的碰撞,能让它长出更繁茂的枝叶。
与此同时,《汉月竹编故事册》的国际推广也有了新进展。意大利非遗机构看完故事册电子版后,主动提出合作 —— 将故事册翻译成意大利语、英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在欧洲 “非遗传承教育平台” 上发布,还计划选取其中的老物件故事,制作成儿童绘本,让更多海外孩子了解丝路竹编的历史。
“这是故事册里‘张奶奶的针线笸箩’章节的翻译稿,” 陈雨拿着非遗中心发来的文件,对周师傅说,“意大利的编辑说,他们特别喜欢‘油灯燎出的小窟窿’这个细节,觉得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 周师傅翻看着翻译稿,眼眶有些湿润:“没想到咱们社区老人的小故事,能让国外的孩子看到 —— 这就是‘胡尘汉月’的力量,不管语言通不通,情感都是相通的。”
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非遗中心推荐和社区半年多的筹备,“汉月竹编非遗传承基地” 正式在社区图书馆挂牌。挂牌仪式当天,市非遗中心的领导、跨国非遗数据库的中外研究者代表、社区居民和学校师生都来了,小小的图书馆挤满了人。
仪式上,领导亲手把 “传承基地” 的牌匾交给周师傅,笑着说:“从一把光绪竹刀的数字化,到一本社区故事册的国际传播,你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非遗传承活了起来。这个基地,不仅是汉月竹编的‘家’,更是丝路技艺交流的‘窗口’。”
哈萨克斯坦的非遗研究者通过视频连线致辞,屏幕上还展示了当地博物馆为 “跨国合作” 特设的展区 —— 展区里,晋商竹编食盒的数字模型和哈萨克斯坦竹编容器实物并列摆放,旁边贴着《汉月竹编故事册》的节选翻译。“我们要让每一个来博物馆的人都知道,” 研究者说,“丝路竹编的故事,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的记忆,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挂牌仪式结束后,传承基地迎来了第一批 “学员”—— 来自附近小学的三十个孩子,他们将在这里参加为期一个月的 “丝路竹编夏令营”。周师傅带着孩子们参观基地的展示区,从光绪竹刀、民国针线笸箩,到小宇的国际获奖书包、跨文明编织的棕榈叶挂件,每一件展品都配有详细的故事卡片。
“这个竹丝徽章,是我去米兰时带的,” 周师傅拿起展柜里的徽章,对孩子们说,“它上面的水滴纹,是晋商传下来的手艺;而你们以后编的竹编,也会成为新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举起手:“周爷爷,我以后也要编能去国外的竹编,让全世界都知道汉月竹编!”
夕阳下,孩子们围在周师傅身边,认真地学习劈棕榈叶。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户,洒在他们专注的脸上,也洒在 “汉月竹编非遗传承基地” 的牌匾上,牌匾的金边在余晖中闪着温暖的光。陈雨和李明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相视一笑 —— 他们知道,“汉月竹编” 的故事,不会因为挂牌而结束;“胡尘汉月” 的记忆,也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
从课堂上的争议到博物馆的 VR 体验,从社区小课堂的跨代交流到国际大赛的领奖台,从一把老竹刀的数字化到一个传承基地的挂牌,这段关于老手艺传承的旅程,就像晋商当年走的丝路,虽有挑战,却满是希望。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这个基地,拿起竹丝或棕榈叶,编织属于他们的 “丝路故事”,让 “胡尘汉月” 的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里,永远鲜活,永远闪亮。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