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十四章 挂遍藏史馆 讲堂传全球
次年盛夏,“全球混编挂毯” 终展暨永久馆藏仪式在汉月竹编文化展馆盛大举行。这幅凝聚 23 国青少年心血、长达 20 米的巨作,经过两年巡展,终于回到 “诞生地”,正式被纳入展馆 “全球文明交融展区” 永久收藏。展馆特意为挂毯打造了弧形恒温展墙,墙面上投射着各国民众参观巡展的照片,配合轻柔的草原音乐与竹编敲击声,营造出跨越时空的文化氛围。
仪式当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23 国文化代表、参与挂毯创作的青少年代表齐聚现场。当覆盖挂毯的 “胡汉青” 色绸缎缓缓落下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藤编纹、贝宁的面具图腾、尼泊尔的吉祥结、日本的樱花纹样,在 “胡汉青” 羊毛地球的串联下,构成一幅完整的全球文明图景。“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座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总干事伸手轻触挂毯边缘的竹丝,“它会永远在这里,提醒人们文化交融的力量。”
阿根廷手工艺人卡洛斯带着新编的藤编板块赶来,将其作为 “增补件” 镶在挂毯边缘:“这是潘帕斯草原的向日葵纹,代表我们对全球交融的祝福,以后再有新国家加入,我们就继续为挂毯‘添砖加瓦’。”12 岁的索菲亚拉着巴黎的艾米莉、贝宁的阿米娜,在挂毯前合影:“我们约定,十年后还要来这里,看看挂毯又多了多少新朋友的图案。”
与此同时,“胡汉竹编传承专项基金” 的 “非遗 + 文旅” 融合项目正式落地青格勒敖包山。项目依托经筒寻踪遗址,打造了 “胡汉竹编文化体验区”—— 游客可以跟着草原匠人学习羊毛纺线,在复刻的石龛前聆听经筒故事,还能亲手编一个迷你混编挂件作为纪念。体验区还设置了 “丝路商道徒步线”,沿途标注周老栓与巴特尔当年的商队路线,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丝路文化。
“以前敖包山只有牧民来祭拜,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体验竹编,我们的羊毛挂毯也能卖给游客,收入比以前翻了两倍!” 草原合作社的其其格笑着说,她还在体验区开了一家 “胡汉青” 文创店,售卖混编挂毯、经筒复刻模型等产品,店里的订单本上,记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预订信息。项目运营首月,就带动青格勒敖包山周边 50 名牧民实现增收,“非遗 + 文旅” 的融合模式,让沉寂的草原焕发了新活力。
更令人期待的是,周明与帖木儿联合发起的 “胡汉技艺全球讲堂” 正式上线。讲堂通过国际竹编技艺联盟官网,每月举办一期线上直播,邀请各国匠人、学者分享技艺与故事 —— 首期直播由周师傅主讲 “经筒技艺的历史渊源”,吸引了全球 12 万观众在线观看;第二期由库尔曼分享 “草原羊毛混编的实战技巧”,贝宁、尼泊尔的匠人纷纷在评论区提问,直播结束后还组建了 “跨国技艺交流群”。
16 谁的周明负责讲堂的 “青少年板块”,每期邀请参与研学营的伙伴分享创作:尼泊尔的拉杰讲解 “竹编收纳盒的设计思路”,阿根廷的索菲亚演示 “棕榈叶藤编纹的编织方法”,帖木儿则带着观众 “云参观” 草原传习点,让大家看到牧民孩子们编竹编的日常。“我们想让更多同龄人知道,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能玩、能学、能创造的新事物,” 周明在直播中说,“就像经筒里的竹丝,看似普通,却能编出连接世界的故事。”
讲堂上线半年,累计举办直播 24 期,吸引全球观众潮 80 万人次,还孵化出 3 个跨国合作项目 —— 贝宁工坊与阿根廷手工艺人合作开发 “藤编 + 羊毛混编包”,尼泊尔合作社与日本竹编团队联合设计 “吉祥结樱花挂毯”,这些项目不仅让技艺进一步融合,更让 “胡汉竹编” 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年底,“胡汉竹编传承年报” 第五期发布,封面选用 “全球混编挂毯” 永久馆藏仪式的全景图,内页详细记录了文旅项目的运营数据、全球讲堂的直播成果,以及跨国合作项目的进展。周师傅在序言中写道:“从经筒的寻获到挂毯的馆藏,从草原传习点到全球讲堂,‘胡汉竹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技艺传承的范畴,成为一种‘开放、包容、共享’的文化符号。”
冬至那天,周明与帖木儿带着 “世代传承经筒”,来到青格勒敖包山的 “胡汉文明交融纪念地”。两人将经筒放在石龛旁,对着草原许下心愿:“明年要让全球讲堂走进更多国家,要让‘非遗 + 文旅’项目帮助更多牧民,要让太爷爷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寒风掠过草原,经筒上的竹丝与羊毛轻轻作响,像是在回应他们的约定,也像是在诉说着 “胡尘汉月” 未完的篇章。
周师傅站在远处,看着两个少年的身影,突然想起百年前周老栓日记里的一句话:“手艺传下去,情谊就不会断。” 现在他终于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守住过去,而是让过去的智慧,在现在绽放新的光芒,在未来连接更多可能。而 “胡汉竹编” 的故事,还会在全球讲堂的直播里、在文旅项目的笑声里、在年轻一代的手心里,继续编织下去,永不停歇。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