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四章 跨国传匠艺 情谊连草原
开春后的青格勒敖包山,草原渐渐褪去枯黄,冒出点点新绿。周明和帖木儿的 “中蒙混编文化交流” 计划,终于在苏赫巴鲁苏木落地 —— 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的 20 名师生,带着草原的羊毛与传统纹样图谱,跨越国界来到这里,与 “小小传承人” 联盟的孩子们一起,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混编创作之旅。
交流活动的第一天,陈列馆前的空地上就搭起了巨大的羊毛毡工作台,台上铺着周师傅和库尔曼提前准备好的 10 米长混编挂毯框架。周明和蒙古国的孩子代表巴特,一起剪断了红绸带,宣布创作正式开始。“咱们要编一幅‘中蒙草原共舞图’,” 周明举着设计图,用刚学会的蒙古语和汉语双语讲解,“左边编中国的青格勒敖包山与百年经筒,右边编蒙古国的草原与蒙古包,中间用交织的竹丝和羊毛编一条‘友谊河’,象征两国孩子的情谊。”
巴特立刻响应:“我带来了我们草原的‘云纹’图谱,要编在蒙古包的屋顶上,还要教中国的小伙伴用羊毛编我们的传统‘勒勒车’图案!”
接下来的几天,工作台前总是挤满了忙碌的身影。中国孩子教蒙古国孩子劈竹丝、编汉地的水滴纹,手指被竹丝划破了,就贴上创可贴继续;蒙古国孩子教中国孩子煮草原特有的植物染液、编蒙古包纹样,染液溅到衣服上,就笑着说 “这是草原的印记”。阿古拉和巴特成了最好的搭档,阿古拉劈出细竹丝,巴特就用羊毛在竹丝上编 “勒勒车”,两人配合默契,连编错了纹样都能异口同声地说出修改办法。
“你看,竹丝像草原的风一样轻,羊毛像草原的云一样软,” 巴特拿着两人合作的 “勒勒车” 挂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阿古拉说,“以后我要把它挂在我的羊毛梳上,看到它就想起你,想起青格勒敖包山。” 阿古拉也把自己编的迷你经筒挂件送给巴特:“这上面有胡杨林的图案,你要是想我们了,就看看它,我们明年还能一起编挂毯。”
交流活动的最后一天,“中蒙草原共舞图” 终于完成。挂毯上,青格勒敖包山的经筒与蒙古国的蒙古包隔 “河” 相望,竹丝编的 “友谊河” 里,游着两国孩子一起编的小鱼;胡杨树枝上,挂着迷你经筒与勒勒车挂件;连天空的云朵,都是一半汉地云纹、一半蒙古云纹。当师生们一起把挂毯挂在陈列馆的正墙上时,掌声与欢呼声在草原上久久回荡。蒙古国的老师娜仁看着挂毯,眼里满是感动:“这不是普通的挂毯,是两国孩子用手艺织成的情谊纽带,我们要把它带回乌兰巴托的学校,让更多人看到这份跨越国界的美好。”
与此同时,“国际小传承人” 作品展也在陈列馆内拉开帷幕。展厅里,除了国际非遗展上外国小朋友编的迷你经筒挂件,还多了不少新展品:有俄罗斯小朋友用桦树皮与羊毛混编的 “经筒贺卡”,上面画着胡杨林;有韩国小朋友用竹丝与丝绸编的 “迷你经筒风铃”,风吹过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还有蒙古国孩子编的 “羊毛经筒挂毯”,上面用蒙古文写着 “中蒙友谊长存”。
展厅的角落,特意设置了 “故事留言墙”,贴满了外国小朋友的手写留言。俄罗斯的索尼娅写道:“我第一次编经筒时,手指很疼,但想到周老栓爷爷和巴特尔爷爷的故事,就坚持下来了,以后我要教爸爸妈妈编经筒。” 韩国的敏雅写道:“竹丝和丝绸能编在一起,就像不同国家的小朋友能成为朋友,我希望明年能去青格勒敖包山,亲自看看百年经筒。”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位来自法国的老奶奶玛丽留下的展品 —— 她用自己珍藏的老羊毛,模仿百年经筒的样式,编了一个迷你经筒,里面放着一张纸条,上面用中文写着:“我在纪录片里看到了经筒的故事,它让我想起我的丈夫,他曾在中国工作,喜欢草原的羊毛编。这个经筒,是我对他的思念,也是对胡汉情谊的祝福。”
周师傅和库尔曼经常带着游客参观展厅,每当走到玛丽的经筒前,库尔曼都会放慢脚步:“这就是混编文化的魔力,它能让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个经筒、一份手艺,产生心灵的共鸣。” 周师傅则补充道:“就像百年前周老栓与巴特尔的相遇,现在的跨文化交流,也是用手艺打破隔阂,用故事连接人心。”
交流活动结束时,蒙古国的师生们要离开了。周明和帖木儿带着 “小小传承人” 联盟的孩子们,在草原上为他们送行。大家互相交换亲手编的混编信物,有的送经筒挂件,有的送羊毛纹样书签,还有的送竹丝编的名字牌。巴特抱着阿古拉,舍不得分开:“明年我还要来,还要和你一起编挂毯,还要听老巴图爷爷讲经筒的故事。” 阿古拉用力点头,把自己的羊毛梳送给巴特:“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你拿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咱们一起学混编手艺。”
汽车渐渐驶远,蒙古国孩子们的笑脸越来越小,周明和帖木儿却站在草原上,久久没有离开。他们手里拿着巴特送的蒙古包纹样挂件,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明年的交流活动:“咱们可以组织中国孩子去蒙古国,看看他们的草原,学他们的传统羊毛编。”“还要把‘国际小传承人’作品展办得更大,邀请更多国家的孩子参与,让经筒的故事传遍全世界。”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陈列馆的 “中蒙草原共舞图” 上,挂毯上的竹丝与羊毛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周师傅和库尔曼走过来,拍了拍两个孩子的肩膀:“你们做得很好,比我们当年想的还要好。” 周明抬头看着他们,眼里满是坚定:“我们要像太爷爷和巴特尔爷爷一样,用手艺传承情谊,还要用情谊连接更多人,让混编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财富。”
远处的敖包山在夕阳下静静矗立,胡杨林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份跨国的情谊祝福。那只藏在石龛里的百年经筒,仿佛也在默默见证 —— 从百年前的草原相遇,到如今的跨国交融,胡汉混编技艺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份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文化礼物,而这份礼物,还将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继续走向更远的远方。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