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二十一章 大赛聚匠心 种子续薪火
申遗成功后的第二个夏天,青格勒敖包山的草原绿意盎然,胡杨林的枝叶舒展着生机 —— 首届 “全球混编技艺大赛” 就在这片承载着百年传承的土地上拉开帷幕。来自五大洲 23 各国家的 86 位传承人,带着各自的特色材料与创作灵感,齐聚苏赫巴鲁苏木,让草原成了全球混编文化交流的舞台。
大赛的主赛场设在陈列馆前的开阔草地,20 个工作台沿赛道整齐排列,每个工作台上方都挂着参赛选手的国籍与特色材料介绍:中国平遥选手带了古城特有的推光漆器碎料,计划与竹丝羊毛混编;蒙古国选手的工作台堆满了刚梳好的草原羊毛,还摆着传统的铜制染色工具;澳大利亚选手带来了晒干的桉树枝与悉尼歌剧院造型模板;埃及选手则小心翼翼地捧着棕榈叶与沙漠植物染液,眼神里满是期待。
比赛分组 “传统技艺赛” 与 “创新融合赛” 两个环节。“传统技艺赛” 要求选手在 3 小时内,用胡汉混编核心技法(双经纬编织术、胡汉青染色法)完成一件迷你经筒挂件,评委团由周师傅、库尔曼、李教授及国际非遗专家组成,重点考察技艺的规范性与传统纹样的还原度。
比赛开始的哨声一响,赛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竹丝的劈裂声、羊毛的梳理声与染液的沸腾声。中国选手周明动作娴熟,竹刀在他手中翻飞,细如发丝的竹丝很快堆成小堆,他还特意在经筒底座编上了周老栓传下的 “水滴纹”;蒙古国的巴特则专注于染色,蓝刺头与茜草在陶瓮里熬出温润的青色,他用草原特有的 “指腹染色法”,让羊毛均匀吸色,编出的卷草纹带着草原的粗犷气息;澳大利亚的马克别出心裁,在竹丝框架里嵌入了细小的桉树枝纤维,让经筒挂件多了一丝自然的清香。
“传统技艺赛” 结束后,“创新融合赛” 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埃及选手用棕榈叶与羊毛,编出了 “经筒与金字塔” 的立体挂件,棕榈叶的坚韧与羊毛的柔软完美结合;日本选手将樱花纤维与竹丝混编,经筒表面的 “樱花经筒纹” 随风轻颤,宛如春日落樱;巴西选手则用彩色丝线与竹篾,编出了 “经筒与热带雨林” 挂毯,挂毯上的鹦鹉、猴子图案栩栩如生,还巧妙融入了汉地的云纹与草原的卷草纹。
最终,周明凭借对 “双经纬编织术” 的精准还原,获得 “传统技艺金奖”;埃及选手的 “经筒与金字塔” 挂件,因 “地域特色与混编核心的完美平衡”,摘得 “创新融合金奖”。颁奖仪式上,周师傅将刻有 “百年传承” 字样的竹刀(复刻版)递给周明,库尔曼则把巴特尔传下的羊毛梳送给埃及选手:“这不是普通的工具,是传承的信物,希望你们带着它,把混编的故事讲得更远。”
大赛落幕的第二天,恰逢 “全球混编传承种子盒” 埋下一周年。按照去年论坛的约定,所有参赛选手与苏赫巴鲁苏木的乡亲们,齐聚胡杨林的石龛旁,举行种子盒开启仪式。周明、帖木儿、巴特小心翼翼地挖出木盒,打开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竹丝、羊毛、桉树枝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 里面的材料不仅没有损坏,平遥的竹丝还带着淡淡的木香,乌兰巴托的羊毛依旧柔软,悉尼的桉树枝纤维仍保留着绿意。
“这些材料就像咱们的传承初心,不管过多久,都不会变,” 老巴图拄着拐杖,看着木盒里的材料,声音里满是感慨,“去年埋下的是种子,今年打开的是希望,以后,咱们还要把更多国家的材料放进盒子里,让它成为全球混编文化的‘时光胶囊’。”
开启仪式后,一场 “跨代际传承对话会” 在石龛旁举行。老一辈传承人分享守护经筒的故事 —— 周师傅回忆起年轻时跟着父亲学劈竹丝,手指被竹丝划破无数次;库尔曼讲述祖父巴图在饥荒中守护经筒,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给石龛旁的胡杨树浇水;埃及的老匠人则说起自己年轻时背着棕榈叶,走街串巷教孩子编羊毛挂件的经历。
年轻一代传承人也踊跃发言。周明说要把 “经筒元宇宙” 升级,让全球青少年能在虚拟空间里 “共同编挂毯”;巴特计划在蒙古国开设更多 “混编研学营”,让更多孩子感受跨文化传承的乐趣;巴西的年轻选手则提出,要发起 “混编文化进校园” 计划,将混编技艺纳入中小学艺术课程。
对话会结束时,夕阳西下,胡杨林被染成金色。所有传承人围坐在石龛旁,将新收集的材料(巴西的彩色丝线、日本的樱花纤维、埃及的棕榈叶碎片)放进种子盒,重新埋入胡杨树下。周明带领大家唱起《经筒传承歌》,歌声与草原的风声、牧笛声交织在一起,远处的敖包山在夕阳下静静矗立,像是在为这份跨越国界、跨越代际的传承祝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