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十二章 全球织传承
从巴黎返程的飞机降落在阿勒泰机场时,草原上的积雪已开始消融,向阳的山坡露出了淡绿色的草芽。联合工坊外,热合麦提带着村民们举着 “欢迎非遗使者回家” 的横幅,横幅边缘用马皮和竹丝编着小小的雪鹰与铁塔纹样 —— 这是阿依古丽和湖南竹编师傅连夜赶制的,为了迎接载誉归来的团队。
“托合提大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发来邮件,说要派专员来阿勒泰,为‘国际手艺交流中心’揭牌!” 热合麦提递过一份打印好的邮件,语气里满是激动,“还有非洲的玛莎女士,也发来了肯尼亚非遗展的详细计划,希望咱们下个月就派人去肯尼亚考察,一起设计‘草原与雪山’主题产品。”
托合提接过邮件,手指在 “国际手艺交流中心” 几个字上反复摩挲。他转头看向斯兰别克和小林,笑着说:“咱们的‘文化百宝箱’,要装下更多国家的手艺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联合工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国际手艺交流中心的选址定在工坊旁的空地上,设计方案融合了哈萨克族毡房的圆形轮廓与湖南竹楼的通透风格,屋顶用竹丝编织出全球不同地域的传统花纹,墙面则镶嵌着各地匠人捐赠的材料样本 —— 法国的橡木片、非洲的鸵鸟毛、北欧的极光纹布料,每一块都附有匠人手写的故事卡片。
揭牌仪式当天,皮埃尔从法国赶来,还带来了欧洲木刻协会的三位匠人;玛莎女士也带着非洲马赛族的编织师傅如约而至;北欧的极光纹样设计师艾拉,更是提前一周抵达,跟着古丽奶奶学习马皮鞣制:“我想把极光纹样绣在马皮上,做成能发光的挂饰,让北欧的光与阿勒泰的皮,能有一次美丽的相遇。”
交流中心的首项活动是 “全球手艺工作坊”,来自五个国家的十位匠人分成三组,合作研发跨文化产品。皮埃尔和斯兰别克组负责 “木刻与毛皮融合”,他们用阿勒泰桦木做基底,刻上法国的铁塔与哈萨克的雪鹰,再贴上玛莎带来的非洲鸵鸟毛,制成 “三色文明挂板”;艾拉和湖南竹编师傅组则尝试 “极光与竹编结合”,用荧光竹丝编出极光纹样,搭配古丽奶奶鞣制的浅色马皮,做成能在暗处发光的 “极光手包”;玛莎和阿依古丽组最有创意,他们用马赛族的 beadwork(珠饰)工艺,在马皮滑雪板的边缘镶上彩色珠子,模拟非洲草原的彩虹,命名为 “草原彩虹板”。
“这些产品不仅要好看,更要能让当地人学会制作。” 玛莎在工作坊讨论会上说,“比如‘草原彩虹板’,我们可以教肯尼亚的妇女用当地的珠子和兽皮制作迷你版,既能传承手艺,又能帮她们增收。” 托合提深表赞同,当即决定在交流中心设立 “手艺扶贫基金”,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匠人学习新技术。
五月初,托合提、斯兰别克和小林组成考察团,前往肯尼亚。玛莎带着他们来到马赛马拉草原的村落,这里的妇女们擅长编织和珠饰,却因缺乏销售渠道,手艺只能用于自给自足。当斯兰别克拿出 “草原彩虹板” 的样品时,村落里的老匠人娜奥米激动地摸了摸马皮上的珠子:“我们的珠子,竟然能和雪山来的手艺结合!”
考察团在村落里开设了为期十天的 “迷你滑雪板制作课”。斯兰别克教妇女们用当地的无花果树做板身,古丽奶奶则通过视频远程指导马皮鞣制的简化方法(用当地的树皮汁代替松针汁),小林则教她们用竹丝(从湖南空运的简易竹条)编支架。十天后,娜奥米带领妇女们做出了第一批 “草原彩虹迷你板”,板身上刻着马赛族的图腾,支架编着哈萨克的雪鹰纹,珠子则拼出 “和平” 的英文单词。
“这些板子要是能卖出去,我们就能给孩子买课本了。” 娜奥米拿着迷你板,眼里满是希望。小林立刻联系了湖南和阿勒泰的体验馆,决定在两地同步开设 “非洲手作专区”,还开通了线上预售,首批 500 块迷你板上线三分钟就被抢空。
与此同时,“全球青少年非遗传承网络” 也在交流中心的推动下正式上线。来自中国、法国、肯尼亚、瑞典的 200 名青少年传承人,通过虚拟工坊开展 “每月共创计划”—— 四月的主题是 “雪与极光”,瑞典学生画极光纹样,中国学生刻雪鹰,法国学生做木刻底座,肯尼亚学生镶珠子,最终合成一幅 “全球非遗长卷”;五月的主题则是 “草原与雪山”,两地学生分别画草原动物和雪山风景,再通过数字技术拼接成滑雪板纹样。
斯兰别克负责对接中国和肯尼亚的青少年,每周他都会和娜奥米的孙女小玛莎视频,教她刻雪鹰纹:“刻的时候要轻,就像在草原上走路,不能惊扰了羚羊。” 小玛莎则教斯兰别克用珠子拼马赛族图腾:“这是我们的守护兽,能保佑滑雪的人平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