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十四章 极光映传承
次年二月,阿勒泰的雪依旧厚重,而遥远的瑞典北部,正迎来极光最绚丽的季节。“桦木工具盒全球巡展” 第二站 —— 瑞典极光非遗展,在基律纳市的北极光博物馆拉开帷幕。托合提、斯兰别克与小林组成的团队,带着装满故事的桦木工具盒,穿越欧亚大陆,将阿勒泰的雪鹰纹,带到了极光笼罩的极地。
博物馆的展厅被设计成 “雪与光的对话” 主题:左侧陈列着湘阿勒泰联合工坊的 “极光手包”,荧光竹丝编织的极光纹样在暗夜里泛着柔和的光,搭配古丽奶奶鞣制的浅棕色马皮,像是把阿勒泰的草原夜色与瑞典的极光装进了同一个载体;右侧则是瑞典匠人艾拉的作品 —— 用驯鹿皮与极光羊毛织成的挂毯,上面绣着与 “雪鹰竹韵” 滑雪板同源的雪鹰图案,两种来自不同极地的手艺,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共鸣。
桦木工具盒的专属展柜前,始终围着好奇的观众。当瑞典男孩奥利弗触摸到工具盒里的竹条时,小林录制的叮嘱声透过音响传来:“这是湖南楠竹做的,要选三年生的竹子,削的时候要顺着纹理……” 奥利弗的祖父是位老木匠,他拉着奥利弗的手,指着工具盒里的老凿子说:“你看这凿子的缺口,和我爷爷当年修雪橇的工具一样,都是手艺留下的印记。”
巡展开幕当天,“非遗数字档案馆” 正式上线。艾拉通过馆内的全息投影设备,远程连线阿勒泰联合工坊的古丽奶奶,为观众演示 “马皮极光绣” 的制作过程 —— 古丽奶奶在镜头前展示松针鞣皮的步骤,艾拉则同步讲解如何将极光纹样绣在鞣好的马皮上,两地画面在全息屏上重叠,仿佛两位匠人就站在同一个工作台前。“以后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就能跟着老匠人学手艺。” 托合提在上线仪式上说,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档案馆里收录的马赛族珠饰、法国木刻的教学视频。
为了让传承更贴近年轻人,联盟还在数字档案馆里开设了 “虚拟手艺工坊”。斯兰别克与艾拉合作设计了 “极光雪鹰” 数字创作模块:用户可以在线上选择桦木板、马皮、竹丝等材料,自由搭配极光纹样与雪鹰图案,生成专属的滑雪板设计图,优秀作品还能由联合工坊制作成实物。开展仅三天,就有上千名全球用户提交了设计方案,其中来自中国的中学生李萌设计的 “长城极光雪鹰板”,因融合了中国长城与瑞典极光元素,被选为下月 “全球非遗新秀奖” 的候选作品。
巡展期间,联盟启动了 “极地手艺共生计划”。托合提与瑞典北极光博物馆馆长共同签署协议,在基律纳市设立 “雪与光联合工坊”,邀请阿勒泰的毛皮匠人、湖南的竹编师傅定期来瑞典授课,同时也让瑞典的驯鹿皮匠人走进阿勒泰,合作开发 “驯鹿皮雪鹰滑雪板”“极光竹丝挂毯” 等新产品。“我们要让北极的驯鹿皮,带着阿勒泰的雪鹰,飞向更多地方。” 艾拉兴奋地说,她已经开始筹备下月前往阿勒泰的行程,想亲眼看看后山的桦树林,亲身体验松针鞣皮的老方子。
三月初,“青少年非遗研学营” 瑞典站开营。来自中国、瑞典、法国、肯尼亚的 30 名青少年,在基律纳的雪原上搭建了临时工坊。白天,他们跟着瑞典匠人学习驯鹿皮处理工艺,跟着斯兰别克刻雪鹰纹;夜晚,他们围坐在极光下,听托合提讲阿爷雪地里救牧民的故事,听艾拉的祖父讲北极雪橇的传承史。小玛莎从肯尼亚带来了珠饰,奥利弗则带来了祖父做的迷你雪橇,孩子们用这些材料,共同制作了一件 “极地共生图腾”—— 以驯鹿皮为底,刻上雪鹰与极光,镶上马赛族珠饰,最后用竹丝编出连接四大洲的线条。
“图腾上的每一根线,都代表着我们的友谊。” 小玛莎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图腾边缘,“以后看到它,就像看到大家一起在极光下做手艺的日子。”
巡展临近结束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特意来到博物馆参观。当他看到桦木工具盒里的珠子地图时,托合提解释道:“这是肯尼亚女孩小玛莎做的,上面的雪鹰飞过了五大洲,代表着全球非遗的协作。” 国王点点头,拿起一块迷你 “极光雪鹰板”,在留言本上写下:“手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愿雪鹰与极光,永远守护这份传承。”
离开瑞典前,艾拉送给托合提一块用驯鹿皮做的雪鹰挂饰,上面绣着联盟 23 各成员国的国旗纹样:“带着它回阿勒泰,就像我们所有联盟成员,都在陪着你们继续传承的路。” 托合提把挂饰放进桦木工具盒,与露西的画、小玛莎的珠子地图放在一起,这个越来越厚重的 “传承日记”,又多了一页关于极光与驯鹿皮的故事。
飞机穿越北极圈时,斯兰别克看着窗外的极光,兴奋地说:“爸,下次咱们可以把数字档案馆的课程翻译成更多语言,让非洲的孩子也能学做‘极光雪鹰板’。” 托合提笑着点头,他知道,非遗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库还在不断丰富,“极地手艺共生计划” 也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更多跨越时空的协作,等着他们去实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