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器峰交流会带来的余波,并未在林闲心中激起太多涟漪。他回到那方隐匿于黑岩地带、灵气氤氲的洞府,外界或惊或疑或讽的议论,皆被厚重的石门隔绝。洞内唯有地火余温未散,混杂着灵植清苦药香,以及金石平台上各类半成品法器残留的淡淡灵韵,构成一片独属于他的静谧天地。
林闲并未立刻投入新一轮的炼制,也未去盘点此行是得是失。他盘膝坐于那池用以淬火的灵泉旁,指尖无意识地轻叩冰凉的石台面,发出细微的嗒嗒声。脑海中回放的,并非火炼堂中那些华光四射、威力惊人的精品灵器,而是柳焱最后那带着灼热探究意味的眼神,以及自己那番关于“实用主义”的平静陈述。
“实用……”林闲低声咀嚼着这两个字。交流会上,他以自动扫帚和连发符器,勉强撕开了一道口子,让那些浸淫传统炼器之道的天才们,瞥见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但这还远远不够。若要真正让这种理念站稳脚跟,乃至获得尊重,仅靠那些服务于底层需求、威力有限的“小玩意儿”是行不通的。他需要一件作品,一件既是灵器,拥有超越凡品的威能与灵性,又能将“实用”二字诠释到极致,甚至能解决高阶修士都可能面临的棘手问题。
念头流转间,一个最朴素、也最根本的需求,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保命。
他林闲,骨子里刻着“稳健”二字,平生最惧风险,一切行动准则皆以“安全第一”为纲。修为提升、副职精进,固然是为了长远的发展,但归根结底,拥有足够应对危机的保命能力,才是这一切的前提。一件强大的防御法器,对他而言,比十件攻击型灵器都来得重要。
修仙界常见的防御手段,林闲早已谙熟于心。无非是几种路数:其一是如铠甲、盾牌般的硬性防御,依靠材质本身的坚固和固化其上的防御阵纹,硬抗攻击。此法简单直接,但防御力固定,面对超越极限的攻击便形同虚设,且对灵力消耗巨大,难以持久。其二是如护身玉符、触发式屏障等被动防御,在感知到致命威胁时自动激发。此法省心,但存在反应延迟,且往往是一次性或次数有限,一旦被破或耗尽,便再无依仗。其三则是依靠身法、遁术闪避,这更依赖于修士自身的反应速度和灵力底蕴。
这些方式各有优劣,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僵化。它们无法根据来袭攻击的强弱、属性、频率进行智能调整。要么过度防御,平白浪费灵力;要么防御不足,瞬间被破;要么反应慢半拍,劫难已临头。
“要是有一件衣服,能像……像非牛顿流体一样就好了。”林闲脑中闪过一个前世的概念,“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攻击来的瞬间,就能把力量分散掉,还能把多余的能量存起来……”
这个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维。一件能够根据承受攻击的强度,自动调节防御力分布,甚至能将部分攻击能量吸收转化、用于补充自身消耗的“智能”内甲!这,才是真正的“实用”,才是将保命能力提升到全新维度的关键!
林闲猛地睁开双眼,眸中精光闪烁,之前的慵懒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全神贯注的锐利。他迅速铺开灵纸,手持灵笔,心神沉入构思的海洋。
“自适应内甲”的核心原理,在他脑海中迅速构建成型:
感应系统: 需要遍布内甲的微型感应阵纹。这些阵纹必须极其灵敏,能瞬间捕捉到攻击落点、强度、属性(物理冲击、五行术法、神魂侵蚀等),并将信息实时传递至控制核心。
能量缓冲与储能单元: 这正是那几块“吸灵水晶”大放异彩之处。它们的特性是能稳定吸收、储存灵力。可将它们作为内甲的“能量池”和“缓冲垫”。当攻击来临,部分冲击能量可被引导至吸灵水晶暂时储存,而非全部由内甲结构硬扛,从而极大降低瞬间负荷。
动态防御分配系统: 这是最精妙的部分。需要一套复杂的微型符阵组合,能根据感应系统传来的信息,瞬间调整内甲不同区域的防御强度。遭受重击处,防御力集中提升;承受微弱攻击处,则维持基础防御,节省能量。甚至可以实现“力场偏移”,将攻击滑开。
能量循环与补充: 储存于吸灵水晶中的攻击能量,可缓慢转化为纯净灵力,一部分用于维持内甲基础运转,另一部分甚至能在使用者灵力消耗过大时,反哺自身!实现某种程度的“以战养战”。
这个构思涉及阵法、符箓、材料学、能量传导等多领域的极致融合,复杂度远超他之前制作过的任何一件物品。其中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便是那套能实现“瞬间感知、智能分配”的核心符文组与阵法结构。
单靠他现有的知识储备,想要凭空设计出来,无异于痴人说梦。但,他有系统。
“系统,”林闲在心中默念,“推演‘自适应内甲’核心感应符文组与动态防御分配阵法结构,要求:反应时间低于千分之一息,能量分配效率最大化,结构尽可能微型化以适应内甲编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