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实验和前世参考,终于做出了一份简易的人工车床。
钻杆这方面也没有办法,顾临渊也想用好东西,但是实在是找不到替代品,最多废一些钻杆。
“好了,剩下的你们自己制造吧,一定要确保每一根枪管的质量,并打上钢印,这是要追究到每个人的。”顾临渊还是开口警告道。
这燧发枪以后是要上战场的,顾临渊不会拿士兵的命做赌注。
顾临渊看着上工的工匠,按照目前进度,两天可以完成一把燧发枪的制作。
顾临渊则整理一下脑海中关于雷汞的制作方式,还有硝化棉,这些是以后后装定装弹的必须品,没有这些,后世的子弹根本没法造出。
但是这些又需要最重要的一样,那就是酸。
酸和汞在这个朝代来说都是剧毒,尤其是合成雷酸汞的时候,稍有不注意便会爆炸,这个需要系统的学习,现在安河村小学的学生一年间知识补充也不可能到中学。
指望工匠他们制作,还不一定要死多少人,而且九成概率不会成功。
为何别人都是大杀四方,什么定装子弹,什么无敌98K,仅仅是优化火药,制造枪管的实验,顾临渊都快搞的神经质了。
更别提什么手雷,这种靠引线引爆的永远不安全。
顾临渊仔细分析了一会儿现有的材料是否能做到,但是算了算设备,绝望的发现实现后世子弹,无异于痴人说梦,难于登天。
化学原料、化工设备、分析检测、精密加工、理论支持等,这些包含的项目太多了,仅仅是原料,高纯度浓硝酸、浓硫酸、乙醇、汞、甘油、棉花(脱脂处理)这些都不存在。
这让顾临渊更加珍惜安河村小学里的学生了,他们是未来的基础。顾临渊打定主意,后续加强安河村小学的安保,谁若动他们,等于和顾临渊作对。
现在的燧发枪已经是大明朝最巅峰的火器了。
既然质量不行,先用数量顶上,燧发枪再怎么说也是枪,两百步还是能打穿皮甲的。
数量一多,如果有千人,那么骑兵冲锋的时候也要掂量掂量。
看着后世子弹和枪暂时造不成,那就整理标准,只有标准化的流程,才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掌控。
随后顾临渊开始书写标准流程,针对的就是火药和枪支制作管理:
湿法造粒:强制使用湿混+造粒工艺,提升威力、安全性、防潮性。
颗粒分级:用不同筛网控制药粒大小,适配枪/炮。
精密铅弹:制造高精度合模模具,生产球形铅弹。
含弹纸:推广用油纸包裹弹丸,提升气密性
……
在写完条条框框后,就召集了兵工厂的管理进行开会声明。
几位管理层看到后也没有问题,便下发下去执行。
至此,兵工厂也算步入了正轨。
看着卢山校场内训练的士兵,顾临渊生出一种豪迈之感,这天下未尝不可一取。
山谷中偶尔传出的炮声,顾临渊知道这是炮营在训练。
现在还需要大量的硝,目前的储量不够用,木炭倒是不缺,硫矿石也可以获取,还是需要找到齐家采购。
没过几日,情报科副科长马三来报。
“大人,到两广的消息渠道已经打通,就是花销有些多。”马三说道。
“花费了多少?”
“从海州到两广,到现在为止共计花费白银约四十万两,现在归属情报科外围成员有两千七百三十二人。”
马三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这些人有普通百姓,有世家子弟,还有县衙官吏,各行各业都有,呈树枝结构,如有人叛变,不影响其他分支。”
顾临渊没想到马三做的非常好,四五个月就打通了到两广的情报渠道,这等于把握了一部分先机。
虽然水花销有些大,但是以安河村目前的赚钱能力还是能撑住。
“做的不错,以后两广那边消息要及时传达,另外京师的情报网也要铺设,要小心谨慎,京师是首善之地,也是锦衣卫的大本营,不要被发现了。”顾临渊提醒道。
“是,大人,我一定小心。”
随后顾临渊让马三先行离去,继续情报作业。
就在顾临渊规划事情的时候,马三前来递交了情报,其中还有湛江发过来的信件。
是方海寄过来的,内容上写着最近海上有些波折。
李家虽然有三艘海船,但是搬到两广地区后和郑家的船队遇上了。
路过的时候每船交了八百两的银子,并且以后出海要挂郑家的旗帜。
顾临渊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和郑家碰面,现在应该是还是郑芝龙当家。
福建离两广太近,郑芝龙在天启年就有了不少船只,顾临渊不想这么快就和郑芝龙对弈,劣势太大。
郑家在福建可谓是深得民心,闽南发生严重旱灾,赤地千里,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郑芝龙招抚了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郑芝龙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