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的钟楼之下,一张丈余长的檄文被张贴在显眼的木牌上,红底黑字,格外醒目。两名识字的士兵正高声诵读,周围挤满了百姓、士子和乡绅,人头攒动,听得格外认真。
“……今蒙永历圣上恩准,郑王(郑成功)举荐,授某‘大明江北招讨使’之职,总领江北抗清事宜。值此北虏肆虐,中原陆沉之际,某谨以大明臣子之名,檄告天下:凡有忠义之心,愿驱胡虏、复汉家江山者,不论士农工商,不分文武贵贱,皆可来投。复国军必以礼相待,共图大业!”
诵读声落,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是大明的官!赵大人是大明的招讨使!” 一名老秀才激动地捋着胡须,眼眶泛红,“咱们江淮,终是有了大明的旗号!” 百姓们也纷纷议论,之前虽知复国军抗清,却总因“无朝廷名分”,隐隐觉得是“草莽义军”,如今得了“江北招讨使”的虚衔,顿时多了几分“正统”的底气。
这正是赵罗的用意。这“大明江北招讨使”的头衔,是郑成功在回信中承诺“代为向永历帝请封”的虚职,永历帝远在滇南,能否真的下旨尚不可知,但郑成功的“代请”和复国军的“自称”,已足够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也给了那些观望者一个“投效正统”的理由。
檄文张贴不过三日,投效者便络绎不绝。
先是一批前明的小官吏,有曾任南京六部主事的王启年,因清军南下而弃官归隐,如今听闻赵罗得了大明官衔,当即带着家眷和两名幕僚赶来,愿以“文职”效力;还有泗州前县令周文彬,去年清军破城时率乡勇抵抗,失败后潜伏民间,此刻也带着三十余名旧部来投,恳请编入复国军,守御乡土。
接着是士人阶层。淮安府的几名举人、秀才,牵头组织了“江北义士会”,募集粮草、笔墨,不仅自己投效,还四处联络周边州县的读书人,短短几日便召集了百余名识字的士子,有的愿入幕府参赞军机,有的愿去地方任教,传播抗清思想。“之前观望,是怕落个‘从贼’之名,如今赵大人是大明招讨使,咱们投效的是朝廷,不是私军!” 为首的举人张敬之直言不讳,说出了许多士人的心声。
最让赵罗惊喜的,是地方武装的归附。淮河中游有一股“水寨义军”,首领叫刘黑七,手下有三百余众,靠着劫掠清军粮船为生,之前复国军几次招抚,他都以“各抗其清,互不相属”为由拒绝。如今见了檄文,竟亲自带着十余名头目来淮安,当着赵罗的面折箭为誓:“愿奉招讨使号令,所部水寨归复国军节制,只求能堂堂正正抗清,死后有脸见祖宗!”
名分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人才。之前复国军治理江淮,部分乡绅因“名分不正”,对赋税、劳役多有抵触,甚至暗中勾结清军细作。如今见赵罗成了“大明招讨使”,乡绅们态度骤变,淮安最大的乡绅李员外,主动捐出两千石粮食、五百两白银,还牵头组织“乡勇团练”,协助复国军守御村寨;泗州、盱眙的乡绅们也纷纷响应,缴纳积欠的赋税,配合复国军清查户口、修缮水利,江淮的治理瞬间顺畅了许多。
“大都督,这‘招讨使’的名头,比十门‘镇河’炮还管用!” 李锐拿着各地送来的投效名册,笑得合不拢嘴,“才五天,就来了两百多读书人、三百多旧官吏,还有五股地方武装,共一千多号人!”
赵罗正在书房接见一位从北方逃来的士人,闻言只是微微一笑。这位士人叫方以智,曾是北京翰林院编修,清军入关后辗转南下,一路躲避清廷追捕,听闻赵罗举大明旗号抗清,特意绕道来投。
“方先生,北方近来可有什么动静?” 赵罗请方以智落座,递过一杯热茶。
方以智喝了口茶,神色凝重地答道:“招讨使有所不知,清廷已得知您与郑成功结盟,还得了‘大明’名分,内部争论不休。摄政王多尔衮主张‘速剿’,调兵十万,由安亲王岳乐统领,欲从黄河以南进攻淮河;但汉臣范文程、洪承畴却力劝‘缓图’,说‘郑赵合流,又得正统之名,此时强攻,恐逼反江北百姓,不如先联荷兰人断其海路,再行分化’。”
他顿了顿,补充道:“据说多尔衮对汉臣的提议颇为不满,却也忌惮复国军与郑氏的联盟,至今尚未定策。但可以肯定,清廷已将您视为‘心腹大患’,不再是之前的‘江淮小寇’了。”
赵罗眼神一凛,随即释然。清廷的重视,恰恰证明了“名分”的妙用,一个虚衔,不仅让复国军获得了人才和民心,更让清廷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支孤立的义军,而是一个有“正统”加持、有海上盟友的抗清势力。
送走方以智,赵罗走到窗前,望着庭院里正在操练的新投效士兵。这些人中有读书人、有旧官吏、有乡勇,虽出身不同,却都带着一股“为大明效力”的劲头,训练格外刻苦。李锐说得对,这名分确实比炮管用——炮能打胜仗,却不能凝聚人心;而一个“大明江北招讨使”的虚衔,却像一根纽带,将江淮的忠义之士紧紧绑在了复国军身边。
“传命下去,设立‘招贤馆’,由张敬之、王启年主持,凡来投者,皆需考核,量才录用。” 赵罗对侍卫下令,“另外,让地方官加快整理户籍,统计粮草,趁着民心归附,把江淮的根基扎得再牢些。”
夕阳下,淮安城的招贤馆前,仍有络绎不绝的投效者。有的背着行囊,有的牵着马匹,有的甚至带着自家的铁匠铺、药坊,只求能加入复国军,为抗清出一份力。而城墙上,“大明江北招讨使”的旗帜与复国军的龙旗并排飘扬,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道无声的宣告,复国军,已不再是淮河岸边的孤军,而是有了名分、有了民心、有了人才的抗清中坚。
这场“名分的妙用”,让赵罗的政治决策结出了最实在的果实。复国军的人才储备日益充盈,社会基础愈发稳固,江淮大地,终于从“军事占领”转向了“民心归附”,为接下来的抗清大业,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