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在讲述了李景隆“慷慨”赠送全部家当的“壮举”后,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种“虽然离谱但不得不念”的表情,说道:
“当然啦,对于李景隆大将军这番……呃……惊世骇俗的操作,后世网络上也是争议不断。即便证据如此确凿,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坚持认为,这绝非李景隆能力问题,更不可能是故意资敌,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燕王朱棣,他太强了!他是天生的战神!”
朱及第开始模仿那些“朱棣粉丝”的语气,念着虚拟的“网友留言”:
“【网友‘永乐大帝铁粉’】留言:你们懂什么!那是燕王用兵如神,气势太盛!李景隆那是战略性转移避其锋芒!留物资?那是燕王殿下攻其不备,截获的快!能怪李将军吗?”
“【网友‘军事分析小白’】留言:就是!面对燕宁联军和北平守军内外夹击,换谁去指挥都得崩!李景隆能保住主力……(虽然好像没保住)……能果断撤退,已经很有魄力了!物资没了可以再运,军队没了就真没了!”
“【网友‘拒绝阴谋论’】留言:说李景隆资敌的简直可笑!他图什么?他可是曹国公,建文帝的心腹!一切都是巧合和燕王运气太好罢了!朱棣就是有天命加持!”
朱及第念完这些,自己都忍不住耸了耸肩,做了个鬼脸:“好吧,反正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后人总有各种解读。咱们还是继续往下看……”
“我信你个鬼!!”
天幕下的奉天殿前,几乎所有的勋贵武将,在听完这些“网友洗地”言论后,异口同声地、在心里或者低声骂出了这句话!
就连一向沉稳的徐达,都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低声对旁边的李文忠嘀咕:“文忠啊,这后世之人……睁眼说瞎话的本事,倒是跟你家景隆有得一拼。”
李文忠此刻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只能干巴巴地回道:“魏国公,你就别取笑我了……这……这简直……” 他已经无语凝噎了。
其他如冯胜、傅友德等人,更是笑得捶胸顿足。
“避其锋芒?他李景隆那是抱头鼠窜!”
“保住主力?五十万人跑散了一大半,这叫保住主力?”
“截获的快?那是人家直接扔下不要了!搬都省得搬!”
“天命加持?我看是李景隆加持!”
武将们纷纷吐槽,他们都是打老了仗的人,李景隆这番操作是人是鬼,他们看得一清二楚!任何试图用军事理由洗白的言论,在他们听来都荒谬得可笑。
龙椅上的朱元璋,听着天幕上那些“朱棣战神论”的荒谬言论,再看着底下勋贵们想笑又不敢笑、一副“你懂的”表情,积压了一晚上的怒火终于彻底爆发了!
他猛地一脚,将眼前御案上的果盘茶盏全都踹飞了出去,噼里啪啦碎了一地!吓得所有大臣立刻噤声,齐齐跪倒在地。
朱元璋脸色铁青,浑身发抖,指着还趴在地上不敢起来的朱棣,声音因为极度的愤怒而变得嘶哑尖利:
“老四!你给咱抬起头来!好好听听!好好看看!”
“这就是你干的好事!这就是你‘奉天靖难’打出来的‘威风’!”
“五十万大军!堆积如山的粮草军械!就这么……就这么几乎是人家双手捧着送到你手里的?!你这仗打得可真轻松啊!可真能耐啊!”
朱元璋气得在原地直转圈,仿佛不这样就无法宣泄心中的怒火:“咱还以为你真是有多大的本事,能以一隅敌全国,打出多么惊天动地的战绩!搞了半天!搞了半天!你们一家五口!就是这么从北平‘杀’到应天的?!”
“靠装疯卖傻!靠媳妇守城!靠侄子(李景隆)千里送人头送粮草!靠连哄带骗坑自己弟弟的兵马!你这皇帝当得可真是……真是……”
朱元璋气得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最后猛地停住脚步,对着朱棣怒吼道:“——真是丢尽了咱老朱家的脸!!咱都替你害臊!”
朱棣被骂得狗血淋头,头埋得更低了,心里委屈得要命,却又无从辩解。未来那个“自己”的操作,确实……确实有点太依赖“对手配合”了,这让他这个现在的燕王,都感到脸上无光。
整个奉天殿前,只剩下朱元璋粗重的喘息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皇帝盛怒下的出气筒。
天幕上,朱及第的语气带着一种近乎荒诞的调侃,继续讲述着那场魔幻的靖难之役。
“按理说,李景隆先是‘鸣金救燕王’,后又‘弃军赠甲粮’,葬送五十万大军和无数物资,如此滔天大罪,砍十次脑袋都算轻的。然而,咱们的曹国公,再次展现了他超凡的……呃……‘综合能力’。”
“他非但没有请罪,反而 倒打一耙,将战败的责任巧妙地推给了‘天气不利’、‘士卒怯战’、‘瞿能冒进’、‘燕贼过于狡猾’等等等等。更重要的是,他极力渲染了燕宁联军的‘强大’和‘不可力敌’,强调自己是如何‘果断’地保全了‘有生力量’(虽然没人看见生力军在哪儿),为朝廷‘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