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关于天启帝死因的争论渐渐平息,但由此引发的,关于帝王安危、关于防毒下毒的讨论,却在网友间热烈地展开起来。朱及第似乎也来了兴致,饶有兴味地看着那些飞速滚动的评论,并挑出一些念了出来。
“看来大家对怎么下毒和防毒都很感兴趣啊,”朱及第语气带着点调侃,但内容却让天幕下的人竖起了耳朵,“有网友说,像砒霜那种急性毒药其实相对好防,银针试毒虽然不完全科学(砒霜纯度不高时含硫才会让银变黑),但算是个心理安慰,而且剧毒之物入口常有异味,谨慎的侍从和试毒太监能拦下大部分。”
他话锋一转:“但最难防的,是慢性毒药!用量极微,每次摄入几乎无法察觉,日积月累,损伤脏器,等到症状爆发时,早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而且这类毒物,往往本身味道不大,甚至可能被食物的味道掩盖,真是防不胜防。”
接着,他又念出几条:
“还有网友提到,古代皇帝为了防下毒,定下了很多规矩。比如,再喜欢吃的菜,也不能超过三口!否则,容易被有心人摸清皇帝口味,在那道菜里做手脚。”
“对对,还有说,一道菜如果连续上了三次宴席,一个月内就不许再出现,也是为了防止被人钻空子。”
“说白了,就是不能让任何人掌握你的饮食规律和偏好,增加下毒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这一次,奉天殿前,无论是龙椅上的朱元璋,御阶下的朱标,还是那些平日里叱咤风云的勋贵武将、老谋深算的文臣,全都听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专注、认真!甚至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无他,这关乎身家性命!
皇帝自不必说,本就是无数阴谋的目标。而那些手握重权的勋贵、位高权重的文臣,哪个没有政敌?哪个不怕被人暗中算计?在这权力场中,毒杀,从来都是一柄无形却极其致命的利刃。
朱元璋的眼睛微微眯起,手指在扶手上轻轻划动,仿佛在记下每一个要点。“慢性毒药……难以察觉……日积月累……”他心中反复咀嚼着这几个词,天启帝那离奇的死法,似乎为这几个字做了最恐怖的注脚。
朱标更是感到一股寒意。他天性仁厚,难以想象有人会用如此阴损的手段,此刻听着这些防毒之法,只觉得那看似尊崇无比的御座周围,竟是步步杀机。
朱及第看着这些讨论,总结道:“所以说啊,后世那些看起来不近人情、甚至有些刻板的宫廷饮食规矩,什么‘吃菜不过三匙’,什么‘菜品不得重复’,其背后,很可能都浸透着血泪教训和无数次的阴谋失败。那是用前朝、甚至本朝的生命和动荡,换来的宝贵经验,是一套围绕着最高权力者形成的、被动防御体系。”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当然,这套体系能否起作用,还得看执行的人是否可靠,以及皇帝本人是否自律。如果皇帝自己贪嘴,或者身边人被收买,再严密的规矩也是形同虚设。”
天幕上,关于下毒与防毒的讨论非但没有停歇,反而因为众多网友的加入,变得更加热烈和光怪陆离。朱及第看着那飞速滚动的评论,脸上也露出了几分惊叹和匪夷所思的神情。
“好家伙,老铁们真是见多识广,各路‘豪杰’纷纷献计啊这是。”他一边滑动着屏幕,一边挑选着念出,每一条都让天幕下的听众心头一跳。
“有朋友提到了古罗马,说那时候权力斗争激烈,下毒是家常便饭。有的用铅中毒,长期使用铅糖(醋酸铅,有甜味)或者铅制器皿,让人在享受甜味和奢华中慢慢变得虚弱、疯癫甚至死亡,神不知鬼不觉。”
“还有更隐蔽的,利用食物相克。比如这位朋友说,螃蟹和柿子同食,量大或体质特殊可能引发不适,虽然不一定是剧毒,但若在特定场合让特定目标食用,或许能制造‘急病’的假象。”
“哦!这条厉害,”朱及第声音提高了一点,“来自欧洲的例子,法国历史上好像有过案例,有人在一整盒糖果里,随机挑选几颗注入毒药,绝大多数糖果是无毒的。这种手法杀伤范围不确定,但极其难以防范,因为试毒的人可能刚好吃到无毒的,而真正的目标却……想想就让人脊背发凉。”
弹幕也跟着补充:
【还有利用过敏的!知道目标对某种东西严重过敏,就偷偷掺进去!】
【河豚毒素了解一下,微量致命,还不容易检测!】
【古代不好说,放现代,放射性元素那才叫一个狠……】
【所以说,位高权重者,活得是真累啊!】
奉天殿前,寂静无声,唯有夜风吹过宫灯的细微声响,以及一些人不由自主加重了的呼吸声。
朱元璋的脸色已经不仅仅是阴沉,而是带上了一种极其凝重的审视。他原本以为宫廷防范已经足够严密,无非是试毒、验银、亲信监督这几套。可网友们的这些“奇思妙想”,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