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化议题的磋商陷入僵局,为林薇薇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她深知这僵持不会长久,李老四等人绝不会放弃吞并制作点这块肥肉,徐石头在各方压力下也终需做出决断。必须在风暴来临前,织就一张更坚韧的护身网。
她决定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核心在于巧妙利用已打通的内外两条线,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部博弈的筹码,同时加速自身独立根基的构建。
首要之举,是深化与贵客一方的“有限合作”,并 subtly 将其影响力转化为对村内压力的对冲。 李管事虽未再亲自前来,但通过王掌柜传递的委托却愈发精细和频繁。这次所需的是一批炮制要求极高的“姜制半夏”,此药有毒,需经繁琐工艺减毒存效,非经验老道者不敢轻试。酬金也相应提高了三成。
林薇薇明白,这既是考验,也是机遇。她动用秘穴中品质最佳的半夏,严格按照典籍记载和邓老者所授的“九蒸九晒”古法,辅以姜汁反复浸渍、文火慢焙,耗时近旬日,方得成品。成品质地酥脆,色微黄,辛涩之气大减,药性温和而存。她将成品交由冯老伯时,附上了一张极简的便条,未提任何村中琐事,只以请教的口吻写道:“依古法试制姜半夏,火候拿捏犹恐不精,望请管事大人指点。” 姿态谦卑,却展现了她的潜力与上进心。
数日后,冯老伯带回回音:李管事对成品极为满意,盛赞“火候老到,深得古法三昧”,并随信附上了一小包作为“赏赐”的、品质极佳的淮山片和一句口信:“主人言,姑娘乃可造之材,僻壤埋珠,可惜了。若有难处,可直言。”
“若有难处,可直言。” 这轻飘飘的六个字,落在林薇薇耳中,却重若千钧。这是对方递出的橄榄枝,也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贵客一方已认可她的价值,并愿意在必要时提供某种程度的支持。这无疑是一张强大的底牌,但她深知,这张牌绝不能轻易打出,只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用作威慑或换取最关键的利益。
与此同时,她开始将合作获得的实质性资源,加速转化为对抗村社化的“内力”。 丰厚的酬金被她谨慎地用于三处:一是通过冯老伯,零散购入更多、更专业的炮制工具和优质原料种子,进一步提升“精品”药圃的产出能力和品质;二是极隐秘地改善家中生活条件(如更换更保暖的被褥、添置更耐用的厨具),让母亲和弟弟过得更舒心些,这些细微变化混在日常中,并不显眼;三是开始尝试用贵客赏赐的淮山片等物,结合自家药圃产出,极少量地试制一些药效更温和、附加值更高的滋补药膳,如“淮山茯苓糕”,秘藏起来,作为未来可能打通更高端渠道的储备。
对外,她调整了与徐石头及村中势力的周旋策略。 她不再直接质疑村社化本身,而是将重心转向“技术可行性与风险控制”的务实讨论。在徐石头再次召集的商议中,当李老四等人激昂陈词“集中力量办大事”时,林薇薇不再沉默,而是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提出了更具体、更专业的问题:
“李叔所言在理。只是,晚辈愚钝,有一事请教:若统一采购,如今天气渐热,大批药材如何仓储防霉防虫?若集中生产,不同药材炮制火候、时辰各异,如何安排工序避免相互干扰?若按股分红,这‘技’股如何作价?赵婶揉药、春婶晒药,其辛劳与晚辈看火候,价值又当如何区分?这些细则若不明,仓促合并,恐生内耗,反损其利。”
她提出的全是具体的管理和技术难题,直指集体化运作的痛点,语气平和,充满“请教”意味,却让李老四等人一时语塞。他们擅长的是争夺权柄和利益分配,对这些具体的技术和管理细节,并无深究。徐石头闻言,眉头紧锁,显然也被这些实际问题难住,合并之事再次被搁置。
林薇薇此举,成功地将争论从“要不要合并”的立场对抗,引向了“如何合并才能成功”的技术探讨,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时间,也进一步确立了她在制作点技术层面不可或缺的地位。
暗地里,她的“独立大计”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秘密药园的规模在夜色和密林的掩护下悄然扩大,药材种类更加丰富,种植技术愈发精细。她甚至尝试模仿贵客的需求,小规模炮制一些不在村内流通的特定药材,成品悉数藏入秘穴。鹰嘴岩秘穴的储备日益丰厚,不仅限于银钱药材,更添置了应急的干粮、清水、火种和简易的防身工具。她与母亲柳氏、弟弟林澈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沟通, subtly 让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所准备,并约定了几种紧急情况下的简单联络方式。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愈发汹涌。李老四等人对林薇薇的“刁难”显然极为不满,村中开始出现一些针对她的流言,暗指她“恃才傲物”、“不愿村中共享其利”,甚至隐隐将赵守仁时代的旧账与她牵连。这些流言杀伤力不大,却足以扰乱视听,挑拨她与普通村民的关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