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府别院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南疆药膳品鉴会,这场牵动无数人心弦的盛会,终于拉开了帷幕。园林内,主会场高朋满座,名流云集,正在进行着成名大家们的巅峰对决。而位于偏院的新秀试艺场,虽稍显简朴,却同样气氛紧张,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与食物的暖香,更夹杂着年轻学徒们的期盼与焦虑。
林薇薇一身浆洗得发白的青布衣裙,站在属于自己的简易灶台前,心如止水。周遭的喧嚣似乎与她隔绝,她的眼中只有眼前洗净的食材、擦拭干净的陶罐和那几味寻常却倾注了她无数心血的药材。她的编号是“丁末”,位置偏僻,毫不起眼。不少来自州府知名药铺或酒楼的学徒,衣着光鲜,器具精良,看向她这个“乡野村女”的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她浑不在意。深吸一口气,待司仪官宣布开始,她便如同演练了千百次般,动了起来。取老鸭,焯水去腥,动作利落;备茯苓、薏米、陈皮、姜片,分量精准;注入清冽山泉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为文火,盖上陶盖,任其慢慢熬煮。整个过程,没有花哨的技法,没有炫目的刀工,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与沉稳。
接着是制作山药枸杞糕。山药蒸熟碾泥,拌入蜂蜜、少量糯米粉和饱满的枸杞,揉捏均匀,填入刻有简易莲纹的木模,上笼微蒸。最后是冲泡五叶清凉饮,五种叶片按序投入粗陶壶,沸水高冲,清香瞬间溢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偏院内香气混杂,有的浓郁扑鼻,有的奇香异彩。林薇薇的灶台前,始终只有那锅老鸭汤散发出的、越来越醇厚温暖的香气,不张扬,却绵绵不绝,如同山间清泉,悄然浸润着周遭的空气。
评审开始。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司仪引导下,逐一品尝各参赛者的作品。他们多是州府医药行的前辈,见多识广,口味挑剔。行至那些用料奢华、造型精美的作品前,他们或点头,或沉吟,偶尔低声交流几句。
当来到林薇薇这偏僻的角落,看到那锅色泽奶白、并无出奇之处的老鸭汤,那碟造型古朴的山药糕,那杯清透的凉饮时,几位评审眼中都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是审视。有人先尝了凉饮,眉头微挑,似被其清冽甘爽所动;有人取了一块山药糕,细品其软糯清甜,微微颔首。
最后是那碗汤。为首的老者舀起一勺,观其色,澄澈见底;闻其香,肉香与药香浑然一体,温和醇正;浅尝一口,汤汁滑过舌尖,鲜美的底蕴下,是茯苓薏米的甘淡和陈皮姜片的微辛,层次分明却又完美融合,咽下后,一股暖意自胃腑缓缓升起,通体舒泰,竟无半分油腻滞涩之感。
老者放下汤匙,久久不语,眼中精光闪烁。他看向林薇薇,目光不再是审视,而是带着探究与一丝难以置信的赞赏:“小姑娘,此汤……何名?所用何理?”
林薇薇垂首恭谨应答:“回前辈,此汤名为‘茯苓薏米老鸭汤’,乃岭南民间常见土方。晚辈只是依古法,取本地散养老鸭,配以茯苓健脾、薏米利湿、陈皮理气、生姜散寒,文火慢炖,意在取其食材本味,调和阴阳,以达温和滋补之效。不敢言理,唯求一个‘和’字。”
“唯求一个‘和’字……”老者喃喃重复,与其他几位评审交换了眼色,皆看到彼此眼中的震动。在这追求奇巧珍稀的风气下,这少女竟返璞归真,将最寻常的食材与药材,通过最基础的功夫,做到了味道与功效的极致和谐,这远比炫技更难能可贵!
然而,新秀试艺的评审,并非只看单一作品。还需综合考量选手的潜力、创新性乃至背景(虽不明言,实则有之)。林薇薇的作品虽惊艳,但其出身低微,所用皆寻常之物,在“创新”和“前景”上,相较于那些能拿出罕见药材、提出新奇理论的州府学徒,在部分评审眼中,似乎略逊一筹。
经过一番激烈而隐秘的评议,结果公布。入选决赛的十人名单中,并没有“丁末”林薇薇。名单上的名字,大多来自州府有名的药铺或世家。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有惋惜,有不解,也有幸灾乐祸。林薇薇静静地听着,心中掠过一丝淡淡的失落,但旋即释然。这个结果,她并非完全没有预料。能在此等场合,让自己的作品得到真正识货之人的认可,已属不易。
她正准备收拾东西离开,忽见一位一直坐在评审席角落、未曾发言的青衣老者缓步向她走来。这老者面容清癯,目光澄澈,气息平和,正是之前市井传闻中被刺史特邀的薛神医!
薛神医走到林薇薇灶台前,自顾自地舀了一勺早已微凉的鸭汤,尝了一口,又看了看剩下的山药糕和凉饮残汁,然后目光落在林薇薇身上,淡淡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汤,至味无味,乃见真功。糕,返璞归真,方得本味。饮,清心涤虑,是为上品。小姑娘,你很好。莫要在意一时虚名,守住你这份‘本心’,路,还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