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过年关就近在眼前了。
徐青阳最近一次来信说他们已经到了京城,在黄三爷的帮助下租了一间距考场不远的小院四个人一起住,因方正浩对京城不了解,黄三爷还指派了一个护卫跟在徐青阳他们身边,除了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外,平日里还指点一下徐青阳他们。
因为京城是一个权贵到处走,五品官多如狗地界,有的人看似平凡,实则背后有大靠山,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到难以想象,徐青阳他们初来乍到,能不招惹什么事端自然是不想招惹什么事端。
乔安一早便觉得黄三爷的身份非同寻常,但远没有想到黄三爷在京城也吃得这么开!
据徐青阳在信中所说,黄三爷派来的护卫对京城的了解可谓是了如指掌,给他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不仅如此,徐青阳他们还因此参加了几场特别的诗会,结交了不少有才德之士。
乔安没有想到黄三爷竟会做到这个份上!京城可不是一个光看学识的地方,徐青阳他们参加的诗会绝对不是寻常人想进去就能进去的,看在黄三爷对徐青阳这么关照的份上,乔安默默的加快了香云纱的染制速度。
终于,在腊八节前,乔安把染制好的六百匹香云纱交给了王管事。
王管事就等着这批香云纱呢!乔安那边一送来消息说是染制好了,王管事立马就带着人去西河村了。
他打算直接在西河村打包,打包好了之后立马就上路,以最快的速度运往京城。
“能赶上吗?”乔安问,他已经用了最快的速度了,最后这几天时间他更是只顾着忙香云纱的事,其他事连过问一下都没有时间。
“应该能!”本来是赶不及的,但王管事提前把香云纱的事情和黄三爷说了,黄三爷得知了香云纱的事情后立马就想到了香云纱的好去处,把香云纱送进宫里。所以即便乔安在这个关头才把香云纱染制出来,时间上紧一紧也能来得及。
乔安揉了揉酸疼的肩膀,“忙活了这么久,可算是能歇口气了。”
“恐怕不行!”王管事直接打破了乔安的美梦,“主子已经给我来信了,扎染的那些布在京城十分受民众的欢迎,让你抓紧时间再送一批过去。”
“...”乔安深呼吸一口气道:“牛马也不是你们这样用的!”
王管事一愣,脸上闪过几丝迷茫,他说的事好像和牛马没关系吧?
乔安一噎,他该怎么和王管事解释‘牛马’这个词的另一重含义?
再深呼吸一口气,“黄三爷走的时候拉了五百匹走,上个月初我又加送了五百匹过去,这才几天啊!你告诉我布已经没了?!”
之前蜡染和印染的布匹受欢迎时也没扎染的这么离谱,简直就是不给人留活路啊!
明明知晓徐青阳要离家长达半年之久时他还担心自己会不会因相思过度而骨瘦嶙峋,可现在呢!他连喘口气歇息一下都成奢侈了。
“王管事,你要清楚一点!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把身体熬垮了就算再有钱也没有用,因为用钱是买不到寿命的。”特别是在这个医药都不发达的古代。
“钱是永远也赚不完的,要劳逸结合。”乔安像个教导主任一样谆谆教诲,“再说了这马上就年关了,染布坊那边我还打算放一个月假来着,这个时候让人加班,我做不到。”
王管事很久没有这种被人‘说教’的感觉了,觉得还挺有趣的。
乔安说的话王管事有些理解了有些没理解,但乔安的意思他懂了,“现在染布坊不是还没有放假吗?在放假之前,能染制出来多少就多少。”微顿,继续道:“安哥儿,你这第二间染布坊位置足够大,你看是不是该把培养人手的事尽快提上日程。”
王管事一直就听乔安给他念叨人手不够用,可以后需要的货物只会越来越多,培养人手的事宜早不宜迟。
对王管事的说的前半句话乔安表示了认可,但后半句话...
“你以为我不想吗?”说起这个乔安就头疼,“之前给染布坊招人手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来报名,但最后只留下了二十来人。”
主要原因是西河村人口本来就不多,杨家村和李家村要稍微多一些,但不是每家都有空闲的人手,他们大多都要忙着自家地里的事。
别看各家只有小小的几亩地,可这小小的几亩地打理起来却非常的耗时耗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错过任何一个时令,地里的庄稼都会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因为土地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不得任何的假!染布坊的工作是好,也能赚钱,可老百姓把土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染布坊内现在都还有我庄子上的人呢!”张夫郎他们自从来染布坊帮忙后就一直在染布坊帮忙,庄子上的事都是等每天忙完染布坊的工作后回到家再做的。
“既然找不到人手,要不去买些人回来?”王管事试着建议道:“把他们的身契都拿在手上,自然就不用担心技术泄密的事情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