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众人,罗明回到办公室,时旭正拿着一份报表等他:“罗总,这是九月份的进度报表,咱们完成了 12栋楼的主体结构,比计划多了 2栋,在华建的三个项目里排第一。”
罗明接过报表,满意地点点头:“把报表复印一份,给张总送过去。另外,通知各班组,明天上午开绩效考核会,让他们把想留的人和想清退的人列个名单,下午报给我。”
“好的。”时旭刚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罗总,张海峰刚才在停车场跟谷松打电话,说……说要在混凝土试块上做文章,让实验室出份‘不合格’的报告。”
罗明的眼神冷了下来。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李娟的分机:“李工,明天让施工队多做两组混凝土试块,一组送实验室,一组咱们自己留存,养护条件跟标养室一样,记录要详细,拍照存档。”
“明白。”
挂了电话,罗明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正在加班的工人。
夜色里,塔吊的灯光像两颗星星,在黑暗中闪烁。
他知道,绩效考核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林国栋不会甘心失败,张海峰也不会就此收手,华建的权力斗争才刚刚开始。
但他不怕。就像这常青花园的楼一样,只要根基扎得稳,再大的风雨也撼不动。
他拿起桌上的《华建管理细则》,指尖在“质量第一,安全为本”那行字上轻轻划过。
十月的秋阳透过塔吊的钢架,在常青花园的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罗明踩着刚浇筑好的混凝土垫层,靴底沾着潮湿的灰浆,身后跟着张海峰和监理老陈。
“3号楼的加固层养护得不错,”罗明用钢筋探子敲了敲碳纤维布包裹的柱体,回声沉闷而结实,“张副经理,你让实验室出的复检报告,下午能送过来吗?”
张海峰推了推被汗水濡湿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掠过罗明紧握探子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处还留着常年握扳手的压痕。
他最近总在想,这个从包工头爬上来的项目经理,或许真的比自己懂工地。
“已经催过谷主任了,”张海峰的语气比往常缓和些,“他说今天一定出。对了,昨天看了你的进度表,15号楼的模板支护能不能提前两天?我算了下,要是能赶在霜降前封顶,能省不少防冻剂。”
罗明转头看向 15号楼的作业面,木工正在搭设满堂架,钢管碰撞的叮当声此起彼伏。“可以试试,”他朝木工班长喊了声,“老王,把下午的钢筋班调两个组过来帮忙,晚饭加鸡腿!”
老王在脚手架上直起腰,黝黑的脸上笑出褶子:“得嘞罗总!”
监理老陈在一旁打圆场:“张副经理这建议提得好,罗经理调度也快,你们俩配合着来,这项目准能提前竣工。”
张海峰扯了扯领口,忽然觉得初秋的日头也有些灼人。上周他让李娟改图纸的事,被罗明不动声色地挡回来后,高明确实打电话来训斥了他——“别总想着挑刺,先把活儿干好”。
现在看来,林国栋的远房侄子这个身份,在钢筋水泥面前其实没什么分量。
午后的项目部办公室弥漫着速溶咖啡的味道。
张海峰对着电脑核对材料清单,忽然发现 15号楼的止水带型号不对——他上周特意交代宋兵换的新型号,送来的还是老款。
“宋主任!”张海峰的声音带着习惯性的急躁。
宋兵颠颠地跑进来,手里还攥着半截油条:“张副经理,咋了?”
“止水带怎么回事?”张海峰指着清单,“我不是说要那种带钢边的吗?”
宋兵把油条往嘴里一塞,含混不清地说:“罗总说老款的更适配咱们的施工缝,他跟厂家看过样品,说强度达标……”
“他又没跟我商量!”张海峰的话刚出口就后悔了——这话听着像在争权。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罗明抱着一摞检测报告走进来,正好听见这话。
他把报告往桌上一放,抽出其中一份递给张海峰:“这是老款止水带的复检报告,拉伸强度比国标高 15%,而且咱们的施工缝留得宽,老款的延展性反而更合适。”
他顿了顿,补充道:“本来想上午跟你说的,一忙就忘了。下次我注意,重大材料变更一定先跟你通个气。”
张海峰捏着报告的手指微微收紧。
报告上的检测数据密密麻麻,每页都有实验室的红章,显然不是临时凑出来的。
他忽然想起自己刚来时,总觉得罗明会在材料上做手脚,现在看来,是自己想多了。
“行,”张海峰把报告推回去,“你懂这个,听你的。”
宋兵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这还是那个三天两头找碴的张副经理吗?
傍晚的例会开得格外顺利。
张海峰汇报安全工作时,特意提了句“罗经理建议增加夜间巡查频次,我觉得很有必要”;罗明说进度计划时,也笑着加了句“多亏张副经理提醒防冻剂的事,咱们得赶在降温前抢出三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