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我开始四处打听关于杨玉科的消息,机缘巧合下,我得知福慧村有很多人姓杨,说不定是杨玉科的后人。我特意去了福慧村,找到一位年过八旬的杨姓老人,向他询问关于杨玉科的事情。
老人听我说起福慧市场的怪事,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杨玉科大人是我们丽江的英雄啊,当年抗击法军立了大功,才被赐了黄马褂。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杨大人死后本来是要葬在丽江的,可后来不知道出了什么变故,坟就不见了。对了,当年修建福慧市场的时候,我还去看过热闹,当时工人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到过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杨公’什么的,可奇怪的是,墓碑下面没有棺材,大家觉得是块普通的旧墓碑,就没当回事,后来那块墓碑被送到街道办事处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老人的话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去了福慧街道办事处,找到主任——巧的是,主任正是那位杨姓老人的儿子。主任听说我是来打听墓碑和市场怪事的,苦笑着说:“最近市场的事快把我愁死了,摊位空了一半,商户都要退租,我正想找懂行的人问问呢。你说的那块墓碑,还在办事处的院子里,之前一直堆在角落,没人管。”
主任带着我来到办事处的后院,在一个堆满杂物的角落,我看到了那块墓碑——它被弃置在那里,上面布满了泥土和青苔,还断成了两截,看起来破败不堪。我们找了水桶和刷子,一点点把墓碑上的泥土清洗干净,随着泥土被冲掉,墓碑上的文字逐渐显现出来:“浩授太子少保记名提督赏黄袍马褂杨公云阶神道碑”。
看到“云阶”两个字时,我突然想起之前查阅《清史稿》时看到的记载——杨玉科的字,正是“云阶”!原来这块墓碑,就是杨玉科的神道碑!可为什么墓碑下面没有棺材?难道杨玉科的墓真的在福慧市场下面?
主任也很激动,他看着墓碑,又想起市场里的怪事,说道:“这么说来,那些怪事真的和杨大人有关?我爹说当年挖到墓碑的地方,大概就在市场中间那排摊位附近,你还记得吗?之前出事的老奶奶、卖猪肉的大爷,他们的摊位都在那一片!”
我心里一沉,立刻想起老奶奶的摊位——没错,她的摊位正好在市场中间那排,和老人说的“挖到墓碑的范围”完全吻合。我推测,杨玉科的墓很可能就在老奶奶的摊位地下,当年修建市场时,工人只挖到了墓碑,却没找到棺材,把墓给遗漏了。老奶奶常年在摊位上活动,可能无意中打扰了杨玉科的长眠,才激怒了他的怨灵,导致了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主任觉得我的推测很有道理,我们决定:挖开老奶奶的摊位,一探究竟。为了不引起恐慌,我们没敢声张,选在了晚上市场关门后行动。
当天晚上一点多,福慧市场里空无一人,只有几盏路灯发出昏暗的光,风吹过帆布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显得格外阴森。我和主任带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扛着兵工铲、锄头、锤子等工具,悄悄来到老奶奶的摊位前。
主任先点燃了一炷香,对着摊位拜了拜,嘴里念叨着:“杨大人,我们不是有意打扰您,只是想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还市场一个安宁,您多担待...”说完,我们便拿起工具,开始砸摊位上的水泥地。
水泥地很坚硬,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砸开一个洞,然后轮流往下挖。泥土一铲一铲被运上来,堆在旁边,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四点,我们已经挖了将近两米深,却还是一无所获。
“会不会是我们猜错了?”一个年轻人擦着汗,有些不耐烦地说,“挖了这么久,什么都没有,说不定墓根本不在这里。”
“是啊,”另一个年轻人也附和道,“这都快天亮了,再挖下去也没用,还是收工吧。”
主任也有些动摇,他看着黑漆漆的坑洞,叹了口气:“算了,可能真的是我们想多了,先回填泥土吧,别让人发现了。”
就在我们准备收工的时候,突然,一个年轻人“哎呀”叫了一声,手里的锄头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怎么拔都拔不出来。“怎么了?”我们都围了过去,借着手电筒的光往下看——只见锄头的尖儿插进了一块红色的木板里,那木板颜色鲜红,看起来很有光泽,不像是普通的木头。
“这是...棺材板?”主任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都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用手扒开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清理掉,一块完整的棺材板露了出来——那是一块楠木棺材板,质地坚硬,颜色鲜红,虽然埋在地下多年,却依旧崭新,仿佛刚刚被放置在这里一样。
手电筒的光打在棺材板上,红色的木板反射出诡异的光,我们都站在坑边,谁也不敢说话,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杨玉科的墓,真的在这里。
喜欢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