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在那越想,就越觉得有可行性。
至少有了和面机,食堂对面食的供应能力,能得以极大的提升。
他一厨子,对于后世出现的,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可能见得少,用得少,也不知道其原理。
但厨房里的这套家伙事儿,他哪样不熟悉啊?
所以,他得考虑一下,该怎么做,既不突兀,还能获得点好处。
要知道,建国后,国家对于工业的重视程度。
不但陆续颁布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标准,对于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也一样制定了各种管理标准。
这些个规定,涉及到职工的住房、医疗、饮食、教育、劳保……
甚至婚丧嫁娶、育儿养老等等,可以说是囊括了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就有制定了食堂的人员配置,以及其服务职工就餐的人员标准。
虽说标准是标准,但实际实行起来肯定有差别。
要是严格按照标准,那些甲类的高温重劳车间,30~35 人,就要配置一名厨师保障他们的饮食。
就算是丙类的轻劳力,也是 50 人左右就要配一名炊事员。
照此标准计算的话,轧钢厂这个万人大厂,最低得配 200 个炊事员。
但实际上呢,厨师这个行当,都希望去酒楼餐馆工厂,在那里技术、等级、待遇都可以得以稳步提升。
而厂矿企业的这些食堂。
追求技术,天天大锅菜,小灶也不是天天开。
追求待遇,卡住了最高标准就是 6 级厨师。
你厨师等级再高,领导最多给你多发一点福利留人,也不能违规给你多发资。
所以企业食堂,通常是远远低于这个配置指标的。
加上轧钢厂的重心是生产,只有生产才能出政绩。
所以各届领导多少都有些,重生产,轻后勤的惯性。
食堂厨师以及帮厨的配备标准,那肯定是达不到规定的,所以管理都比较粗放。
大约就是,以一个厨师为首,配3~5名帮厨,一两个学徒,组成一个生产小组。
然后全厂四五个食堂,视供应就餐人数,每个食堂配置若干个这样的厨师小组。
平均算下来,每个生产小组,大约要应对3~500名职工就餐。
按照食物配额标准,每天需用油脂、肉类、蔬菜、主粮约一千多斤。
加之食品制作出来,还都含有水份
所以,这么一个生产小组,每天要制作约一吨左右的食品,工作量着实不小。
但他傻柱所在的这个食堂,规模就要小一些。
说他们的任务是,供应就近用餐的职工,顺带负责各种招待小灶。
或者反过来理解也可以,总之就是那么回事儿。
所以他把徒弟马华带出来之后,日常就若是没小灶。
那就是巡视一下、指点一下、管理一下,然后就可以瘫在那领工资了。
他可以瘫着,但其他人不行,他们还是要完成工作任务的。
这时候厨房的操作,基本上还是纯靠人力,所以工作量同样也不小。
以他的估算,把和面机、馒头机给搓出来了,每个食堂配一套。
这么一套机器,伺候个千来位职工的主食,完全不在话下。
但此时的何雨柱,眼界没那么低。
他知道这玩意弄出来了,是可以当做一项新型商品售卖的。
食品加工厂的那些大型机械,因其成本高昂。
放在一般的食堂里,又不能饱和利用,反不如纯用人力操作。
若是有这么一款便宜、简便、还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和面机呢?
就说如今国家的产业工人,已经是数千万的量级了,那需要多少食堂来保障他们的餐饮供应?
这么些食堂会不会需要这个东西呢?
把这玩意搓出来,轧钢厂另开一个车间,甚至开一家附属工厂,专门生产这玩意,那也是个政绩呀。
用这玩意去讨好李怀德,以这人做官的手段,他自己吃到肉了,是绝不会吝于分一点汤水给下面的有功人员的。
可以预见,只要李怀德采纳了这个想法。
那食堂就不是狗皮膏药似的硬贴了,而会真正的成为他的旧部嫡系了。
要是能把这和面机给搓出来了,首先就解放了刘岚他们的工作量。
都不用多说什么,她自个就会去李怀德那里吹枕头风了。
何雨柱觉得想明白了之后,就跑去找老丈人。
老丈人刘成,也是个 7 级钳工,手艺肯定没得说。
去跟他探讨一下可行性,若是能用点废旧材料把实物搓出来。
那就既有说服力,也能把老丈人拉着沾点光。
而刘成听他描述了和面机的功能,和原理之后,只略微思考了一下。
就觉得这玩意造出来,和面肯定是没问题的。
主要就是电动机不好获取。
其他的,比如减速器,要求不高,只是为了把电动机的高转速动力,减速成低转速、高扭距的输出。
又没有什么限定指标,只要能搅得动面团就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