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最后的相聚时光里,两人一起做了一顿很不错的中餐成了最日常,也最珍贵的仪式。
小小的厨房里,身影交错,默契十足。刘晓艺负责洗切备料,掌控调味;洛锦川则在她身边,打着下手,或是掌勺一些他已然熟练的菜式。
洛锦川这段时间也在刘晓艺的帮助下学会了很多的中国的菜式,从最初的西红柿炒蛋、青椒肉丝,到如今能像模像样地做出红烧排骨、清蒸鱼这类需要些火候的菜肴。
锅铲与铁锅碰撞的声音,油烟机低沉的轰鸣,食物下锅时“刺啦”的声响,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熟悉的家乡味道,共同构成了一曲充满烟火气的、抵抗离愁的协奏曲。
他们会一边做饭,一边闲聊。聊今天各自做了什么,聊遇到的趣事,聊对未来的设想。
洛锦川会说起教授对他论文某个观点的赞赏,刘晓艺则会分享她整理行李时翻出的某张有趣照片背后的故事。
他们默契地避开“还有几天”这个话题,只是尽情地享受着这当下每一刻的陪伴。
吃饭时,他们会挤在小小的餐桌旁,腿碰着腿,肩并着肩。
有时会一起看一集下载好的国产综艺,边看边讨论其中的制作手法,与他们在美国所见进行比较,笑声不断;
有时则只是安静地吃饭,偶尔抬头,目光相触,便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
两人从大二下学期就一起睡,每天睁开眼第一下就能看见彼此的感觉让他们很眷恋;
这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使得离别前的每一个清晨都显得格外珍贵。
醒来时,总会更紧地相拥,贪恋着对方的体温和气息,仿佛要将这种感觉刻进记忆深处,用以对抗未来两年只能依靠屏幕传递思念的漫漫长夜。
又将异国恋的彼此格外珍惜彼此的相处时间。
他们取消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将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对方。
周末的下午,他们会一起去常去的超市采购,像一对最普通不过的小夫妻,为晚上吃什么而认真讨论;会并肩在熟悉的街道散步,走得很慢,仿佛要将每一处风景都再看一眼;
会窝在沙发里,什么都不做,只是洛锦川看书,刘晓艺靠在他怀里织那条即将完工的羊绒围巾,空气中只有书页翻动和毛线针细微的碰撞声,静谧而温馨。
洛锦川甚至推掉了一个原本可以参与的短期项目,尽管那对他的履历颇有助益。
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对刘晓艺说:“那些以后还有机会。现在,我只想多陪陪你。”
这句话,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刘晓艺动容。
在这些珍惜彼此相处时间的体现中,两个小情侣的日常情侣生活细节无处不在。
是洛锦川会在刘晓艺整理行李累得睡着时,轻轻为她盖上毯子;是刘晓艺会在洛锦川熬夜写论文时,默默为他煮一杯暖胃的红茶;
是过马路时永远紧紧牵着的手;是清晨半梦半醒间,下意识寻找对方的拥抱;是分享一副耳机,听同一首歌时默契的相视而笑;是为对方碗里夹去最爱吃的菜……
所有的行李终于整理妥当,大大小小的纸箱堆在墙角,公寓里显得有些空荡,却也因为这份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充满了浓得化不开的温情。
启程前夜,两人一起做了一顿很不错的中餐,菜品格外丰盛,都是他们最爱吃的。
餐桌上,他们开了瓶红酒,没有说太多话,只是静静地吃着,目光交织,仿佛要将对方的模样更深地刻在心里。
夜深了,他们相拥躺在并排的床垫上,窗外是纽约不眠的灯火。
刘晓艺将头埋在洛锦川的颈窝,低声说:“我会想你的。”
洛锦川收紧了手臂,在她发顶落下一个轻柔的吻,声音低沉而坚定:“我知道。等我。”
简单的几个字,承载了所有的承诺与思念。
行囊已满载,记忆已深植。前路是归途,亦是新的起点。
对于未来,他们有忐忑,有期待,但更多的,是源于彼此给予的、穿越时空的信念与力量。
这段在异国他乡共同谱写的恋曲,即将转入相隔两地的间奏,但他们深信,终章必将是团圆与共舞。
哥大校园的喧嚣随着学期结束渐渐沉淀,但对于刘晓艺和洛锦川而言,这个夜晚却注定与众不同。
为了庆祝刘晓艺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交换生涯,洛锦川预订了曼哈顿一家颇负盛名的法式餐厅。
这里环境私密优雅,柔和的烛光与悠扬的现场钢琴曲交织,营造出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用餐过程愉快而轻松,他们聊着这两年的点滴,从初到哥大的忐忑,到如今满载而归的从容。
刘晓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洛锦川的目光则始终温柔地追随着她,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因离别在即而生的缱绻。
当侍者撤下甜点盘,洛锦川忽然站起身,从身旁的座位上拿出一束早已准备好的鲜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