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硝烟散去,节目组适时地安排了一个相对舒缓的环节。宽敞的画室里,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铺着白色画纸的长桌上。颜料、画笔一应俱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节油和丙烯颜料的气味。
“请我们的宝贝们,画出你们心中的‘家’,画出你们感受到的‘幸福’。”导演陈默的声音透过温和的背景音乐传来,带着鼓励。
孩子们立刻被五颜六色的颜料吸引,兴奋地挑选起来。
孙宇的儿子画了一座华丽的城堡,城堡顶端站着穿着王子服的爸爸和公主裙的妈妈,他自己骑着一匹小马在城堡前奔跑,画面充满童趣的幻想。
李曼妮的女儿雯雯画了一个精致的花园,爸爸妈妈牵着她的手,背景是彩虹和小鸟,色彩明亮,构图标准得像儿童画册插图。
其他家庭也大同小异,无非是手拉手,大大的太阳,微小的房子,充斥着常规的、符号化的幸福表达。
镜头扫过这些画面,记录着温馨与甜蜜。
然而,当镜头移到林枫一家这边时,画风陡然一变。
思清没有选择鲜艳的色彩。他用的主要是灰色、蓝色和银色。画纸上,一个结构精准、线条硬朗的银色齿轮居于中心,齿轮的齿牙清晰,仿佛正在稳定地转动。围绕着这个主齿轮,是三个小小的、颜色不同的圆点——一个红色,一个黄色,一个蓝色,它们被细密的、如同数据流般的线条与齿轮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简洁而稳固的系统结构。在画面的左上角,用极淡的黄色,勾勒了一个模糊的、边缘不清的弯月,散发着微弱的光晕。
整幅画冷静、抽象,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理性和设计感。
思雅则完全沉浸在色彩的世界里。她的画布一片斑斓,各种明亮的色块交织碰撞。画面的中心,是用白色和荧光色勾勒出的几个抽象的小人形象,它们姿态灵动,仿佛在穿梭、跳跃,周围是爆炸般的彩色光点和流动的线条,充满了动感和奇幻色彩,依稀能辨认出是在描绘林枫讲述的“比特小队”的故事。
思柔的画最接近传统,但也与众不同。她画了一张大大的沙发,沙发上坐着一个高大但面目模糊的蓝色人影(林枫),人影的膝盖上,坐着一个小小的、穿着粉色裙子的自己。沙发旁边,站着叉着腰的红色小点(思雅)和背着手、表情严肃的黄色小点(思清)。画面角落,还有一个远远站着的、穿着白裙的纤细身影(苏清雅),没有画脸。整幅画用色温柔,线条稚拙,却透着一股小心翼翼的依赖和渴望被接纳的希冀。
三幅画,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三种对“家”和“幸福”的独特理解,并排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摄像师敏锐地将特写镜头对准了这三幅画。
陈默导演走近,目光在画作上停留许久,眼中闪烁着发现珍宝般的光亮。
“能告诉导演叔叔,你们画的是什么吗?”他蹲下身,先问思清。
思清指着画,小脸严肃:“这是我们的家庭系统。核心齿轮是爸爸,提供稳定运行力。红点是思雅,能量波动大。黄点是我,负责逻辑运算。蓝点是思柔,情感交互端口。”他顿了顿,指向那个模糊的月亮,“那是妈妈……外部光源,尚未完全接入系统。”
他的解释像一份技术说明书,冰冷,却精准地反映了他对家庭结构的认知——林枫是核心,他们三兄妹是子系统,而苏清雅,还是一个未完全整合的“外部变量”。
陈默眼中讶异更甚,他没有评价,转而看向思雅。
思雅挥舞着沾满颜料的小手,兴奋地说:“这是比特小队在数据通道里冒险!爸爸故事里的!他们在唤醒巨人!到处都是能量光!”
最后,陈默看向思柔。
思柔怯生生地指着画:“这是……爸爸抱着我。哥哥姐姐也在。妈妈……妈妈在看我们。”她声音越来越小,带着一丝不确定。
陈默站起身,目光投向一直安静站在旁边的林枫。“林先生,作为这个‘系统’的核心,你怎么解读孩子们的作品?”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林枫身上。苏清雅也看着他,手指微微蜷紧。她看着思清画中那个模糊的、被定义为“外部光源”的自己,心头像是被细针扎了一下,泛起微酸涩的疼。
林枫走上前,视线缓缓扫过三幅画。脑海中,【情景代入术】悄然运转,将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与孩子们近期的行为、情绪一一对应链接。
他先指向思清的画。
“系统架构清晰。”他开口,声音平稳,像在评审一份设计图,“核心齿轮运行稳定,有效保障了三个子系统的数据流通与安全。子系统定位准确,功能划分明确。”
他的目光落在那轮模糊的月亮上,停顿了片刻。
“外部光源能量等级高,但连接协议尚待完善。信号接收存在延迟,未能完全转化为系统内部驱动力。”他抬起眼,看向站在不远处的苏清雅,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力,“当前系统稳定性达标,但整体效能存在优化上限。若要突破瓶颈,需要将外部光源正式接入,进行能量整合与系统升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