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多的实验室,灯还明晃晃地亮着。
陈默坐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打,调出昨晚监控的最后一段。画面定格在那个假电工抬头看向通风口的瞬间——整整两秒,那眼神不像随意扫过。他截下图,标记为“可疑行为A”。
他起身走到高温炉旁,仔细检查了密封圈和压力阀。炉内温度已降至常温,样品舱空着,等待新材料的装入。打开保险柜,他取出一个银灰色小盒,里面静静躺着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金属片,表面泛着细腻的哑光。
这是他用记忆里的配方重新调配的卫星材料,主要成分是高纯氧化铝掺了微量钛硼合金,经过三次冷压成型。全程都是他亲手做的,没让第二个人沾手。
六点四十二分,天刚透出朦胧亮光,楼道里响起了脚步声。
门被推开,一个穿灰西装的男人走进来,胸前别着军工所的证件。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目光直接落在陈默手中的材料盒上。
“这就是要测试的样品?”声音低沉。
陈默合上盒盖,点点头:“九点整开始测试,您感兴趣的话可以留下观摩。”
“专程赶来的。”男人说,“上面对这个项目很重视。”
陈默没接话,转身把盒子放进操作台的真空舱,启动净化程序。空气被缓缓抽走,指示灯由红转绿。
八点五十五分,所有传感器校准完毕。主屏幕上,二十条数据流平稳运行。陈默输入指令,启动第一阶段升温。
“目标温度,九百九十八度。”他说。
“为什么不直接设一千度?”男人问。
“差这两度,反应不一样。”陈默看着温度曲线缓缓爬升,“我们不是为了凑整数,是要看它真正的极限在哪。”
男人不再说话,默默站在一旁盯着屏幕。
九点十七分,炉温升到八百度。材料内部开始出现细微的晶格震动,监测系统自动记录下频率变化。
陈默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820度起始震荡,幅度0.3纳米,可控。
九点三十四分,温度突破九百度。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维持着外部环境稳定。
男人忽然开口:“你们学校以前没人搞过这类材料吧?”
“没有。”陈默头也不抬,“这是第一次。”
“那你怎么确定它能扛住九百度以上?”
“试了才知道。”陈默端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不试,永远都是猜测。”
男人皱了皱眉,对这个回答似乎不太满意。
九点五十六分,温度升到九百八十度。主控台的警报灯闪了下黄光,提示热应力接近临界值。
陈默调出三维成像,发现材料边缘有个细微的能量聚集点。他立即调整磁场分布,把偏移的电子流导回正常轨道。
“你改了参数?”男人问。
“微调。”陈默说,“不然它在九百九十二度就会开裂。”
“你怎么知道的?”
“直觉。”他轻轻笑了笑,“有时候,直觉比计算更准。”
九点五十九分,温度达到九百九十八度。
主屏幕突然跳出一组异常信号。热成像显示,材料表面泛出一层淡蓝色的光晕,仿佛有电流在表层流动。
男人猛地站起身:“这……这是什么现象?”
陈默盯着屏幕,一动不动。
蓝光越来越亮,持续了整整十三秒,才缓缓消退。内部能量读数显示,材料不仅没有损耗,反而吸收了一部分热能,转化为结构稳定性的提升。
“这不可能……”男人喃喃道,“苏联当年研究的'天穹材料',就是这种反应特征。他们花了十年都没能复现一次。”
陈默合上平板,语气平静:“这不是'天穹材料'。它比那个更强。”
“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男人激动起来,“只要这材料能批量生产,下一代卫星外壳就不用担心大气层摩擦了!火箭发射成本能降低三成!”
“现在下结论还太早。”陈默说,“一次实验不能说明问题。”
“可结果就摆在眼前!你应该立刻上报!”
“数据链还没闭合。”陈默摇头,“我得再做三次重复实验,确认稳定性。”
男人急了:“你知不知道错过窗口期的后果?上面有人等着看成果!”
“那就让他们等。”陈默直视对方,“我是做科研的,不是写汇报材料的。”
男人张了张嘴,最终没再说什么,只是死死盯着那块正在降温的材料。
十点零七分,高温炉进入冷却程序。陈默打开日志,新建一条记录:
材料在998℃下出现逆向能量转换现象,疑似具备热激发自修复潜力。下一步:引入镍钛记忆合金微粒,观察损伤恢复能力。
刚写完,桌上的电话响了。
来电显示是“校内短号”,但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张教授办公室的号码。
他按下接听键,声音温和:“老师,早。”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小陈啊,听说你们昨晚出了点状况?材料差点被污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