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离酒店区域后,陈默没有回家,也没有回宿舍。他调转方向盘,沿着熟悉的道路驶向学校东区的科研楼。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下来,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车灯在黑暗中划出一道流动的光轨。
实验室的门虚掩着。
他推门进去时,沈如月正伏在操作台上核对数据,头也不抬地说:"就知道你会回来。"
陈默脱下外套搭在椅背上,走到主控台前坐下。屏幕上还停留着最后一轮模拟测试的画面,各项参数稳定在绿色区间。他点开历史记录,一条从三年前开始的时间轴徐徐展开——气凝胶合成失败、耐高温层裂解、自修复响应延迟......每一次挫折都被标记为红色,又被一次次修正覆盖。
"他们来问过你了?"他开口。
"嗯。"沈如月直起身,"军工所的人刚走。他们说技术层面没问题,但想知道这块材料存在的意义。"
陈默凝视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轻叩两下。时间轴自动跳转到最后一页,所有成功记录连成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
"不只是为了上天。"他说,"是为了让卫星在太空中活得更久,看得更远。"
沈如月望着他,沉默不语。
门外传来脚步声,军工所代表拿着一份文件夹走进来。他站在控制台对面,目光扫过两人。
"我们讨论了很久。"他说,"国家需要明确的答案。这项技术能带来什么?它存在的价值何在?"
陈默站起身,将椅子往后推开。他走到投影墙前,调出一组三维模型——那是搭载"天穹材料"的通信卫星在轨运行的模拟画面。
"它能让卫星在强辐射环境下持续工作二十年以上。"他说,"能在微陨石撞击后自行修复外壳,能在太阳风暴中保持信号稳定。它可以帮我们监测台风路径、预测地震前兆、追踪冰川消融。它不攻击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国家。"
他稍作停顿。
"它的使命,是守护。"
房间里静默了片刻。
军工所代表缓缓合上文件夹,声音低沉了几分:"所以你不是在制造一种材料,你是在构筑一道屏障。"
"没错。"陈默点头,"一道看不见的墙。阻挡的是灾难,守护的是生命。"
沈如月突然转身走向终端机,插入数据卡,启动最终检测程序。屏幕闪烁几下,进入倒计时界面:系统自检,预计耗时十二分钟。
"最后一次确认。"她说,"必须万无一失。"
军工所代表走到她身后,注视着滚动的数据流。一行行字符快速刷新,温度、压力、应力分布、电磁兼容性......全部正常。
直到最后三分钟。
警报声骤然响起。
红色字符跳出窗口:"结构应力残留0.7%"。
沈如月手指一顿,抬头看向陈默。
"要暂停吗?"她问,"重新跑一遍模拟?"
陈默走近屏幕,凝视那串数字三秒钟。
"不必。"他说,"这不是缺陷,是记忆。"
"什么?"
"这块材料经历过三百多次极限测试。"他指向数据曲线,"每次都被压到临界点,又恢复原状。这点残余应力,就像人跑步后的肌肉反应。它不是损坏了,是变得更坚韧了。"
他伸手按下确认键。
"接受当前状态,标记为'活性记忆'。让它带着这些经历上天。"
沈如月迅速记录,随后站直身子,朗声汇报:"最终检测完成!所有指标达标!材料状态稳定,具备发射条件!"
军工所代表沉默地注视着屏幕,忽然抬手向陈默敬了个礼。
不是标准的军礼,也不属于任何官方礼仪,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致意。
"我代表项目组正式确认。"他说,"'天穹材料'已通过全部验收。它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一种用于和平目的、可持续的、面向未来的保护机制。"
他顿了顿。
"它值得被送上太空。"
陈默点点头,没有说话。
他转身走到房间角落的保险柜前,输入密码,拉开抽屉。里面放置着一个银灰色的密封盒,长约三十厘米,表面刻着编号和一行小字:"天穹一号·核心载荷"。
他双手取出盒子,轻轻放在实验台上。
盒盖开启的瞬间,一道柔和的金属光泽映在三人脸上。那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薄片,呈半透明状,边缘泛着淡青色光晕。它看起来轻盈,却仿佛承载着难以言说的重量。
沈如月凑近端详,轻声说:"它真的要离开了。"
"是啊。"陈默低声回应,"但它不是离去,是启程。"
军工所代表取出通讯器准备联系运输团队。
陈默却先一步拿起了桌上的内部通话设备。
"接发射基地调度室。"他说。
等待接通的几秒钟里,他站在台前,背对着窗外。夜空深邃,远处城市的灯火连成一片光的海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