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光在配电箱表面跳动,频率与赵天翔U盘的电磁波段完全重合。陈御风指尖悬停于思维终端边缘,未点确认,而是将徽章压回胸口,金属余温贴着皮肤。
他转身走向主控台,声音低而稳:“切断外部供电,启动B组备用电源。”
周子豪立刻操作,手指在面板上快速滑动。主系统进入虚拟离线状态,仅保留一个伪装接口持续发送模拟数据流。监控画面中,假数据包“夜光试剂稳定性测试V3”仍在刷新,每两小时更新一次合金配比参数,诱饵已布下。
但信号源未撤。走廊尽头的配电箱仍在扫描主控系统的防火墙漏洞,频率呈周期性脉冲,像一只无形的手反复叩击门锁。
“他在等我们接入真实网络。”陈御风说,“一旦恢复通信,他就能顺着数据链反向溯源,拿到真正的研发进度。”
周子豪抬头:“可如果我们彻底断网,他也会察觉异常,放弃读取。”
“那就让他读。”陈御风调出系统界面,【临近高价值坐标,是否激活雷达站签到任务?】提示框闪烁。他凝视三秒,确认签到。
【消耗500飞行贡献值,签到成功】
【解锁资源:仿生流体数据包(含蝴蝶翼涡旋调控算法)】
打印机自动启动。蓝色指示灯亮起,喷头开始逐层堆叠材料。十五分钟后,一片薄如蝉翼的导流片被推出平台——外形为凤蝶展翅状,边缘呈锯齿形曲面,表面布满微米级沟槽结构。
“这是……气动仿生件?”周子豪戴上手套取出样品,对着灯光转动。导流片在光线下泛出虹彩,像是活体昆虫翅膀的衍射光泽。
“蝴蝶飞行时能利用微弱气流产生升力震荡,形成不可预测的轨迹。”陈御风接过导流片,指腹轻抚表面纹路,“AI图像识别系统会将其归类为环境干扰源,自动过滤。”
“但它是静态的。”周子豪皱眉,“没有运动部件,怎么模拟生物行为?”
“用风。”陈御风走向样机模型区,打开风道测试舱门,“把蝶翼装进一级进气口,让气流带动它高频颤振。再涂上荧光微粒,让它在红外波段发出类似活体昆虫的热信号。”
周子豪立刻明白:“AI监控看到的是‘飞虫’,不是人为装置。”
两人迅速拆解样机前端结构,将蝶翼嵌入导流槽。周子豪从航模社储物柜取出剩余的荧光涂料,在叶片表面均匀喷涂。涂层干燥后,肉眼无异,但在红外手电照射下,整片蝶翼泛起幽绿微光,如同夏夜萤火。
控制系统重新编程。陈御风输入一段路径算法——模拟东方菜粉蝶觅食时的飞行节奏:短促加速、突然转向、悬停抖翅。程序载入后,蝶翼随气流开始不规则震颤,频率在18至23赫兹之间波动,与真实蝴蝶翅膀振动区间一致。
“现在,等他来看。”陈御风关闭测试舱,主屏幕切换至远程监控画面。
画面另一端,赵天翔坐在暗室中,面前三块显示屏分别显示实验室主控界面、数据缓存区读取状态、以及实时影像流。他左手转着钢笔,目光紧盯中央屏幕。
突然,影像左上角出现一道细小绿影,划过镜头边缘。他眉头微皱,放大画面。蝶翼正在风道透明罩内轻轻震颤,红外滤镜下显现出清晰的热信号轨迹。
“什么玩意?”他低声自语,右手移向键盘,准备调出图像分析模块。
就在此刻,蝶翼颤动节奏突变。原本规律的觅食模式被打破,转为急促抖动,随后短暂静止,再猛然弹起——这正是真实蝴蝶遭遇捕食者时的应激反应。
AI识别系统判定为“非目标移动物体”,自动降权处理,不再标记为可疑行为。
但赵天翔瞳孔收缩了一下。他的左眼,在蝶翼高频闪光的瞬间,出现了极细微的聚焦偏移。
陈御风捕捉到了。“放大他的眼部区域。”
周子豪调整倍率。高清画面上,赵天翔左眼球表面反射出一层金属冷光,虹膜纹理僵硬,不像人类生理结构。
“那是……义眼?”周子豪声音压低。
通讯频道接通沈昭华。她刚接入军方频谱分析仪,正远程扫描赵天翔所在位置的电磁辐射特征。
“左眼有持续微波发射,频率锁定在9.6GHz,是主动式光学传感信号。”她的声音冷静,“我调了档案——军情六处三年前淘汰的MK-IV型单侧机械义眼,内置微型摄像头和信号发射器,对特定频闪光源会产生光学干扰。”
陈御风盯着屏幕:“刚才蝶翼的闪光频率,正好落在它的敏感区间。”
“所以他才会捂眼。”沈昭华冷笑,“你以为你们在防监控,其实他也在防暴露。”
话音未落,画面中的赵天翔抬手按住左眼,指节用力,仿佛在压制某种刺痛。他低声咒骂一句,猛地扯下覆盖在义眼外的变色美瞳,露出下方银灰色球状装置——表面布满细密散热纹路,中心镜头缓缓收缩,发出轻微嗡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