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摸了摸口袋里的薄荷糖,是苏晓晓塞给她的,柠檬味的,糖纸在掌心硌出浅浅的印,边缘的锯齿像小牙。她想起刚才离开时,妈妈正对着麻辣烫碗拍照,手机举得高高的,胳膊都举酸了也没放下,说“给溪溪的历史笔记配张图,就叫‘唐朝的麻辣烫’,古人说不定也爱吃玉米,说不定杨贵妃就爱啃甜玉米”,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和苏妈妈的对话框,最后条消息是“番茄汤底明天我也试试,溪溪爱吃,得学”,后面跟着个笨拙的笑脸表情,嘴角歪歪扭扭的,是妈妈刚学会加的,大概练了好几次。
“番茄汤要选熟透的沙瓤番茄。”林溪突然说,风把她的声音吹向江翊,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温柔,像在分享什么珍藏的秘密,“去皮切丁,用黄油炒出沙再加水,这样汤才会稠,玉米要最后放,煮五分钟就够,不然会软,失去嚼劲,像把话说得太急就没味道了。”她看见江翊的手指在塑料袋上动了动,像在记步骤,指尖在“番茄味”三个字的位置点了点,突然想起他物理错题本上的备注——“林溪说用左手定则时,掌心要朝磁场来的方向,像接礼物”,字迹被透明胶带粘过,有点发皱,却看得很清楚,连她当时随口说的比喻都记着。
取餐口的铃铛又响了,这次的声音更急,像有人在催,店员探出头喊“303号好了”。江翊怀里的塑料袋突然滑了滑,他慌忙用胳膊夹紧,外套从臂弯滑下来,露出里面的另一个餐盒——白色的盒盖上印着“微辣”两个字,是用马克笔写的,旁边还画了片小荷叶,墨色被水洇过,有点晕。里面飘出藕片的清香,是妈妈爱吃的脆藕,切得薄薄的,像透明的玉片,能看见上面细密的孔洞。林溪突然明白,那盒番茄味的麻辣烫,大概从一开始就不是给奶奶买的,302号或许不只是病房号,还是她上周在图书馆随口说的“番茄汤要煮302秒才够味,多一秒太烂,少一秒太生”,当时她不过是随口胡诌,他却当了真。
“上周借你的历史笔记,”江翊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个本子,天蓝色的封面上贴着片银杏叶,叶脉清晰得像地图,边缘用透明胶带粘过,“我补了点明朝的手工业发展,你说过想做个对比时间轴,跟宋朝的对比,我查了《天工开物》的节选,抄了点上去。”他把本子递过来时,手指不小心碰到林溪的指尖,像触电似的缩了回去,耳尖红得更厉害了。林溪翻开本子,看见扉页上的小人——举奖杯的姑娘旁边多了个背书包的少年,手里捧着本物理书,笔尖指着“磁场方向”四个字,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指南针,箭头固执地朝着姑娘的方向,像句没说出口的“我在这儿”。
路灯的光晕里,江翊的睫毛在眼下投出小扇子似的影,风掀起他额前的碎发,露出光洁的额头,上面沾着点灰尘,大概是早上帮护士搬病床时蹭的。他突然从口袋里掏出颗樱花糖,粉色的糖纸在风里抖了抖,像只振翅的小蝴蝶,“周窈给的,说樱花味能带来好运,考试蒙的都对,比转锦鲤管用”。他把糖塞进林溪手里,指尖碰到她的掌心,烫得像揣了团火,比刚才的麻辣烫还暖,“奶奶说,等她出院,想听听你讲甲午战争,她说以前听村里老人讲过邓世昌,总记不全细节,说你讲得比收音机里的好听,有血有肉的。”
塑料袋里的番茄汤晃出小小的涟漪,透过透明的盒盖,能看见沉在底的番茄丁,像颗颗小红宝石,在汤里慢慢旋转。林溪突然想起家长会那天,江翊的物理错题本里夹着的缴费单,金额被涂得严严实实,却能看清“302床”的字样——和刚才外卖单上的号码一模一样,可她上周去医院探望时,奶奶明明说“不爱吃甜的,番茄汤太酸,像喝醋”,当时江翊正给奶奶喂小米粥,闻言往粥里加了勺糖,说“那咱就吃咸的,我给您剥虾仁”。她捏着樱花糖往回走,糖纸在风里发出沙沙的响,像谁在耳边低语,听见身后传来江翊的声音:“历史笔记里夹了张番茄汤底的菜谱,我妈写的,她说‘溪溪妈妈可能需要,照着做就不用问人了,省得不好意思’。”
风掀起笔记本的纸页,哗啦啦地响,像翻书的声音,又像谁在笑。林溪翻到夹着银杏叶的那页,果然看见张便签,是江翊妈妈的字迹,娟秀的笔画里带着点匆忙,大概是在医院抽空写的,纸角还沾着点碘伏的痕迹:“番茄500克(选沙瓤的,捏着软的,蒂部发绿的不要),玉米两根(甜糯的,黄皮最佳,白的太水),记得让溪溪多吃蔬菜,她物理题里总忽略‘隐含条件’,就像吃菜总挑肉,得慢慢改,别急。”便签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沾着颗米粒,像江翊每次吃饭时的样子,总不小心把饭粒粘在嘴角,要别人提醒才知道擦。
巷口的香樟树下,江翊正往医院的方向走。他怀里的两个餐盒挨得很紧,像两颗靠在一起的心,手臂环得紧紧的,生怕汤洒出来,步伐比来时稳了些,背影在路灯下被拉得很长,像条不会断的线。番茄味的香气顺着风飘过来,混着他书包里的感冒药味——林溪看见他早上往书包里塞药盒时,铝箔包装的响声里,他抬头冲她笑了笑,眼下的青黑还没褪尽,说“小感冒,不影响给奶奶剥鹌鹑蛋,我剥的蛋比食堂阿姨的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