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的早读课,阳光穿过教室窗外的梧桐树,在课桌上投下细碎的斑驳光影。林溪坐在座位上,历史课本摊开在膝头,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自从昨晚和妈妈达成“再给一次机会”的约定后,她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可随之而来的紧迫感却更强烈了,总怕自己辜负这份妥协,更怕辜负身边人的支持。
桌肚里的手机突然轻轻震动了一下,打破了她的思绪。她悄悄把手机拿出来,屏幕上跳出江翊的名字,消息只有简短一句:“抽屉里有东西,上课前记得看。”
林溪愣了一下,下意识地低头看向桌肚。昏暗中,一个浅蓝色的笔记本静静躺在那里,封面上用马克笔勾勒着一朵小小的向日葵,花瓣边缘还细致地描了圈金边——那是她上次随口跟江翊提过的,说向日葵看着就有活力,没想到他记在了心里。
她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拿出来,指尖触到封面时,能感觉到纸张的细腻质感。翻开第一页,江翊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标题用红笔写着“林溪专属错题整理——文科综合篇”,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星星符号,格外可爱。
笔记本的第一部分是历史错题,每道题都抄得工工整整,连题干里的关键信息都用横线标了出来。错题后面跟着详细的解析,不仅写了正确答案,还特意标注了知识点来源和易错点提醒。比如一道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选择题,江翊在解析里写道:“注意区分‘推翻封建帝制’和‘推翻封建制度’——前者是辛亥革命的核心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后者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才实现的,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林溪上次这里错了,重点记!”下面还画了个醒目的感叹号,像是在耳边轻声提醒。
林溪的心里瞬间暖了起来,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些字迹——江翊的字和他的人一样,清秀又规整,连标点符号都写得格外认真。她继续往下翻,第二部分是政治错题,江翊把容易混淆的概念都用红笔圈了出来,比如“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他特意写了个小例子:“‘公民’是法律概念,只要有中国国籍就是公民,包括罪犯;‘人民’是政治概念,排除了敌对分子,比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不能说‘公民民主专政’。”旁边还画了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把两个概念的范围清晰地分开,一眼就能看懂。
第三部分是地理错题,这是林溪最薄弱的科目,可江翊的整理却格外用心。里面不仅有文字解析,还有他手绘的简易地图。比如一道关于“季风气候分布”的题目,他在笔记本上画了一张简略的亚洲轮廓图,用橙色笔标出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用黄色笔标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用绿色笔标出温带季风气候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北部),旁边还写着:“记住这个小技巧:热带季风区全年高温,有明显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区冬季寒冷干燥,抓住‘温’和‘热’的区别,就不会搞混啦!”
翻到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林溪的目光顿住了——那里没有错题,只有一段江翊写的鼓励的话:“林溪,我知道文科综合需要记的知识点很多,错题也容易让人沮丧,但其实错题是最好的‘老师’,能帮我们找到自己的薄弱点。每次整理错题,就像在给自己的知识网补漏洞,补得越多,网就越结实。我们一起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下次模考一定能看到成果。对了,每天早上我还是在老地方等你,给你带热牛奶,我们一起背知识点,这样效率更高。”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加油表情,圆圆的眼睛和上扬的嘴角,可爱又温暖。
林溪看着这段文字,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她想起之前江翊陪她在图书馆整理错题,耐心地给她讲她听不懂的地理洋流;想起他帮她制定复习计划,把每天要背的知识点拆成小块,怕她压力太大;想起他知道妈妈反对她学文科后,说“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眼神里满是坚定。原来,江翊一直都在用他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她,陪着她一起面对所有困难。
“在看什么呢?看得这么入神。”旁边的苏晓晓凑过来,好奇地探头一看,眼睛一下子亮了,“哇!这是江翊给你整理的错题本?也太用心了吧!你看这地理地图,画得比课本还清楚,还有这解析,比老师的板书还详细!”
林溪笑了笑,把笔记本递给苏晓晓,语气里满是感动:“你看,他还特意标了我上次错的地方,连我容易搞混的概念都写了例子。”
“我的天,江翊也太宠你了吧!”苏晓晓翻着笔记本,语气里满是羡慕,“你可得好好利用这个错题本,下次模考要是不进步,都对不起他熬夜整理的心血!”
林溪用力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动力。她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最里面,像是珍藏着一份珍贵的礼物。拿起历史课本时,之前觉得难记的知识点,好像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有江翊这么用心的帮助,有苏晓晓和陆知行的鼓励,还有妈妈的理解,她觉得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一定能把成绩补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