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听完后,脸上露出惊愕的表情,一时间有些茫然失措。他喃喃地说道:“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您怎么从来没跟我们俩提过呢?”
陈爷爷看着大伯,缓缓地说道:“我说了,你们会同意吗?”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苦涩。
大伯听了陈爷爷的话,顿时沉默不语。他心里明白,那个年代的情况确实非常艰难,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能供孩子继续念书呢?
这一切都要从刚建国之后的那段时间说起。虽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
那个时候,人们刚刚经历过战乱,生活才刚刚稳定下来,每天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农民不是靠种地为生吗?怎么会朝不保夕呢?
其实,这都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在战乱时期,大家都只能东躲西藏,生怕遭遇鬼子或者二狗子。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人敢冒险去种粮食,因为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粮食极度短缺,甚至比粮食危机那几年还要严重。而陈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
尽管陈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世世代代都在土地里辛勤劳作、谋求生计,但到了陈爷爷这一代,情况开始有所不同。陈爷爷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他意识到仅仅依靠耕种土地可能无法给家族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于是,陈爷爷决定让自己的儿子去争取一个村长的职位。经过一番努力,他的儿子成功当选为村长,并且一干就是好多年。这段村长经历让大伯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们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都只能守着田里的庄稼,完全依赖天气来维持生计,过着稀里糊涂的日子。
大伯作为村长,由于国家在建国后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视,他在耳濡目染之下,对未来的发展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他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而改变的第一步,自然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
因此,陈家的小一辈,特别是陈松、陈林、陈硕和陈阳这几个孩子,在这些年里都受到了大伯的影响。家里人都期望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祖祖辈辈务农的生活模式。
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大陈松,他可是陈家第一个踏入学校的孩子呢!要知道,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学校,陈家为了能让陈松接受教育,可谓是举全家之力啊!他们把家里大部分的钱都拿了出来,只为供陈松到城里去上学。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异类!那个时候,人们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填饱肚子成了每个人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有心思去考虑学习呢?就像当初的何雨柱一样,他小时候也生活在那个艰苦的时代。
然而,与大多数家庭不同的是,何大清早早地就让何雨柱辍学了。他带着年幼的何雨柱到街上卖包子,以此来维持生计。这种情况在当时其实非常普遍,很多孩子都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接受教育。
但是,陈家却完全不同。尽管周围的人都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提出反对意见,但大伯和陈爷爷、陈奶奶却坚定地认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能放弃让孩子读书的机会。他们宁愿少一个劳动力,也要坚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
由于陈松一直在城里上寄宿学校,平时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较少,所以家里人对他的学习情况并不是很了解。然而,每到年底,当陈松带着一张张奖状回家时,家里人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这个发现让大伯他们感到无比欣慰,也让他们终于放下心来。
然而,几年之后,陈家却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大伯当上村长后,由于许多新政策和事项政府都尚未明确,导致村里的许多事务处理起来颇为棘手。例如,购买粮种、购置农具等事宜,大伯常常需要自己默默地补贴村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收入逐渐减少,大伯母开始对大伯的行为表示不满。终于,两人因为这个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与此同时,陈松也面临着学业上的困境。他上到初中后,学费不断增加,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最终,陈松决定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挣钱。
当他向家人表达这个想法时,大伯坚决表示反对。大伯说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他念书,绝不允许他辍学。然而,陈松却坦诚地告诉家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课堂上老师讲的很多内容他都难以理解,导致现在学习进度严重滞后。因此,他认为与其继续浪费时间和金钱在学业上,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减轻家庭的负担。
大伯和大伯母听了陈松的话,虽然心中有些疑虑,但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最终还是没有过多地追问,选择相信了他的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