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华北大地上寒风渐起,但邯郸以西的平原和山区交界处位置上却是一片火热。
在这里,有一条从长治至邯郸的铁路工程正在建造着。
对于华北地区的铁路工程,延安方面早在40年的8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做规划了。
当时长治已经被收复,且根据形势来判断,延安方面也得出了八路军接下来将大量收复失地的判断。
这其中就包括了太原以及平汉铁路沿线城市。
邯郸就属于这其中的后者,也就是平汉铁路沿线城市。
按照延安方面的规划,在太原战役结束之后,八路军将会把战线向东和向北扩张。
扩张战线,也就意味着会更考验八路军的后勤供应能力。
八路军此时的物资还是要靠秦文伟的提供,而秦文伟现在还是在长治地区为整个华北提供物资。
延安和八路军总指挥部都决定在太原完成日军残余力量的清理、完成抗日民主政府的组建之后,便进驻到太原附近去。
而在这之后,八路军会再通过太原向各地输送物资。
但是尽管从太原向各地输送物资,都是属于距离不算最长,也不算最短的这种方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个问题便是物资运输问题。
运输的问题实际上一直都是在影响八路军的,包括秦文伟去阳泉开会,并且还去石家庄,都是为了减轻后勤压力。
现在八路军在山西境内,主要是靠公路网络完成物资运输的。
但是,现在这个以公路为核心的运输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八路军对于物资的需求了。
是时候需要一个能够承担更强大的运输任务的交通工具。
那自然也就有且仅有火车能够完成这个目标了。
而如果要火车顺利行驶,那么铁路就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延安方面就规划了三横三竖的六条铁路建设计划。
其中,三横指的是在太原境内三条东西走向的铁路。
这当中第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自然是从太原到石家庄的正太铁路,正太铁路连接太原和石家庄,看似只是连接了两个城市,但实际上也是连接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
这自然也使得正太铁路的重要性急剧飙升。
八路军在收复阳泉之后,就开始了针对正太铁路的重整。
首先最重要的,自然是铁路的间距问题。
正太铁路,或者说整个山西境内的所有铁路,由于各种原因,使用的都是窄轨,并不能直接和平汉铁路直接连接。
也因此,在八路军收复阳泉之后,就将寿阳到娘子关段的正太铁路整体开始了重建,将窄轨换成了标准轨。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正太铁路东西两段剩下的铁路重新铺设好,并恢复正太铁路的通车。
届时,这条新的正太铁路恢复使用标准轨道之后,能够顺着太原前往石家庄,随后在石家庄向南或者向北,通过平汉铁路运输物资。
第二条东西走向的横向铁路,则是一条新的铁路,这条新铁路名为五兴铁路。
顾名思义,这条铁路的起点位于兴县,随后从兴县一路经由岢岚县、五寨县、神池县、宁武县、原平县、忻州、五台等地。
而这条铁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物资运输到兴县的黄河渡口这里,然后再由对岸的陕甘宁边区运输队将物资运回延安或者是边区其他地方。
原本延安和八路军总指挥部希望的这条铁路不止于此,是希望在抵达五台县之后,还能继续东进到阜平县,并最终抵达曲阳,
但是在实地勘测之后,发现从五台县到阜平县这个位置被太行山脉的群山阻隔。
以目前八路军的技术手段,在这里面建设铁路,实在是过于困难,因此,最终从五台县到曲阳县的这一段就没有再出现了。
第三条东西走向的铁路,则是从长治经由潞城、黎城县、涉县、武安,并进入邯郸的邯长铁路;
这条铁路同样也是新建的铁路,是在原有的邯长公路的基础上做的补充。
按照八路军总指挥部的设想,如果未来八路军总指挥部搬迁到太原地区,那么仅靠一条正太铁路来承担物资出山西的主要的运输任务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才新增了这么一条铁路的建造计划,可以将太原的物资运输到长治之后,再由这条铁路运输到邯郸,实现物资出山西的第二条铁路。
这三条横向的铁路当中,除了正太铁路是原本就有的之外。五兴铁路和邯长铁路都是新建的。
并且即便是正太铁路,也是要拆除原有的铁路铁轨,最多就是路基不需要新建而已。
即便是秦文伟能够提供完全充足的物资,真的修建起来,速度不会太快。
三横里有两条铁路是完全新建的,而三竖的这三条铁路,则全部是在原有的铁路基础上进行翻新的了。
第一条南北走向的铁路,自然就是同蒲铁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