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托夫同志,这是我们拦截的四封电报。
一封是日本驻德国大使馆发出的电报,是在今天凌晨3点(德国柏林时间4月21日晚上9点)的时候发出的,接收方是日本大本营。
一封是德国方面今天凌晨大概2点30分(德国柏林时间4月21日晚上8点30分)的时候发出的,接收方是德国驻日本大使馆。
还有两封,分别是今天下午2点和晚上7点的时候,由德国驻日本大使馆向德国柏林方面发回的电报。
具体的电报内容我们已经完成了破译,并且将其翻译成了俄语,您可以看一下这个内容。”
此时,正是延安当地时间晚上八点。
两天前,也就是4月20日的晚上,延安方面刚刚告诫苏联高层要丢掉一切可笑的幻想,准备迎接残酷的战争。
之后外交委员就将自己和延安方面商谈的内容,通过电报的形式,传回了莫斯科。
莫斯科方面指示他暂时继续留在延安,多等几天,看看后面的事情发展。
而现在,看着手里的这四份电报,他终于是意识到莫斯科让他留在延安,到底是有多么正确了。
这四封电报在明面上,是直接表明了日本方面确实派遣畑俊六前往访问德国,并且还是直接会见了德国原手;德国方面也是确认了八路军使用的轰炸机数据确实是惊人。
但在四封电报之后所隐藏的内容,让外交委员更是感到惊骇。
八路军居然直接破译出了德国和日本方面的电报?而且是这么完整的内容?
这个事情远比眼前这四封电报上面明面上的情报更让人感到惊讶。
无线电报自从诞生以来,围绕着电报的加密和破译工作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过。
到现在为止,无线电这场加密的‘盾’和破译的‘矛’的战斗中,‘盾’仍旧是牢牢占据上风。
不然的话,各个国家也就不会用无线电来传递任何一些比较重要的消息了。
而这四封电报的内容,虽然说不上是绝密内容,但也绝对称得上是机密级别的内容。
这种机密电报,用的可能都是单独的密码。
在这个情况下,延安方面居然还能将其破译出来,他现在着实是被这个消息给惊到了。
“这个消息,你们是拦截了日本和德国两方的电报,然后直接破译的?”
副部长干脆地回答道:“是的,不过我想这应该不重要吧?”
闻言,外交委员在心底里说道:“不重要?那还有什么是重要的?”
如果说延安方面破译了日本的从德国发回本土的电报的话,那外交委员还不太意外,毕竟延安和日本作战超过三年,彼此之间已经十分了解。
但是延安方面也破译了德国的电报,这就不得不让外交委员警惕起来了。
因为这也就意味着,延安方面的这种破译能力,或许不仅仅只是单独针对某个国家,而是平等的对待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包括苏联。
想到这里,外交委员额头一滴冷汗流了下来。
但是外交委员再仔细一想,却又觉得这个事情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毕竟此时的中苏之间还是盟友关系,这个盟友关系,在可预见的最起码两年内不会有改变。
自己既然已经获得了这个关键情报,那把情报带回国内之后,自然会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的他应该考虑的。
想到这里之后,外交委员把思绪收了回来,把注意力再度收回了对这四封电报本身上面来。
这四封情报要分成两个部分来看。
德国的内容比较简单,那就是德国本土发给了德国驻日本大使馆一封电报,要求对方尽快核实八路军轰炸机的相关情报数据。
然后德国驻日本大使馆往德国本土发了两封复电,一封是讲了八路军轰炸机轰炸高度、飞行速度以及大概判断八路军轰炸机的具体翼展和机身长度等等。
第二封回复电报写的是八路军轰炸机轰炸精度确实是十分精确,几乎所有的炸弹都落在了预定目标之内。
如果单独来看的话,里面除了轰炸机数据之外,倒是没有太多的有用的情报。
日本从德国发回本土的这封电报虽然被破译了,但其自身本身就没有直接说什么有用的情报。
就比如日本方面让畑俊六去德国,希望德国尽快对苏发起进攻这点。
畑俊六在电报里说的是‘此行之目的,暂未达成,德国方面仍要商谈’。
对于畑俊六来说,他说到这份上就足够了。
而对于外人而言,如果不知道畑俊六此行的目的,肯定是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的。
按照常理来说,这样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单独以这四封电报来说的话,其实并不能判断出双方到底是在商谈什么事情。
但是,在结合一些之前从延安方面这边得到的情报之后,这四封电报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这几乎是德国要对苏联动手的最直接证据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