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沉寂的总装厂房内立马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战场。
组装工作分成了数个核心小组同时进行。
火箭主体结构组负责将火箭的巨大的燃料储箱和核心舱段进行对接。
专用的自动铆接机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将一块块预制的部件牢牢固定在火箭主体上。
工程师们使用激光经纬仪进行校准,确保箭体的直线度误差小于允许值。
动力系统组的工作最为关键也最危险。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四台辅助火箭助推器安装在火箭一级尾部。
燃料管路的连接需要极高的精度和密封性,工人们使用特制的力矩扳手,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甚至于每一颗螺栓的紧固力度都被详细记录。
控制系统组则是在专门辟出的洁净区域内,安装着至关重要的惯性导航平台、箭载计算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
研究员亲自在这里检查。
这里是研究员最不放心的地方。
因为这里是整个火箭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整个火箭的大脑。
控制系统将会在火箭发射的整个过程中,监控火箭的燃料输出,并控制火箭姿态。
然而这一切需要使用到的控制软件,都不是研究员的这个团队制作的。
这些软件都来自于秦文伟的提供。
研究员相信自己的计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这些软件,他实在是无能为力。
这让他对于这次的火箭发射,总有一种无法完全掌控的担忧。
软件工程师可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可以说,现阶段,或许大部分的人才都有相关的理科基础。
比如研究员研究洲际导弹和火箭,他自己就有空气动力学基础,而且火箭和洲际弹道后续的那些关键公式等,也比较好理解。
再比如钱博士去研究高能粒子,尽管那些弦论之类的新理论看的他非常头疼,但起码他也还是有高能物理的相关基础的。
可软件工程师就不一样了。
软件工程师现在整个八路军里,都找不到哪怕能写最简单的软件的工程师。
没办法,计算机用的就不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语言,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是无法理解的。
研究员仔细地检查着这些电路和系统,尽管对于研究员来说,系统里充满的代码无异于天书,但好在检修系统还算是简单和直观,他能够理解并执行检查。
卫星测试组则是忙于测试和检查那颗银光闪闪的“司南一号”定位卫星。
它被安置在专用支架上,技术人员正在测试其太阳能帆板的展开机构、通信天线以及核心的导航信号发生器。
专用的地面测试设备在收集着卫星的数据,以确保卫星入轨后能立刻投入工作。
时间在紧张的忙碌中快速而过。
本来秦文伟把卫星和火箭兑换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下午三点的时间了,后续工作人员进入总装厂并开始组装火箭,也需要时间。
厂房内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即便是进入夜晚,头顶上的日光灯也将厂房里面照得如同白昼。
厂房最中心,也是最为核心位置的组装台中央,竖直起来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全长52.52米。
拱形的厂房当然无法做到如此庞大,但是在拱形厂房的中央靠近前后大门的方向上,总共有两个高度接近百米的巨型建筑。
这两个就是竖直状态的垂直总装厂房。
有两个,也就说明这里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火箭的垂直总装。
经过12个小时的奋战之后,凌晨3点,火箭和卫星总装完成。
通体洁白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巍然竖立在中央南侧的垂直总装位置上。
而那颗承载着秦文伟无限希望的‘司南定位卫星’,已被稳稳地安置在了火箭顶端的核心舱内。
所有参与组装的人员,无论是什么职务,都默默地围在四周,仰望着这个他们亲手组装的火箭。
许多人脸上挂着汗水和油污,然而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却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这里总共有接近120名工程师。
这些工程师,即便是最为普通的拧螺丝的工程师,也是有着高中学历的。
这在八路军当前即便是高学历聚集的人才团队里,也算是高学历团队了。
组装完成后,是紧张的测试工作。
在经过了3个小时的紧张测试,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巨大的厂房大门缓缓朝着两侧打开。
5月的苏尼特左旗昼夜温差较大。
白天能够达到20多度的天气,但是在晚上,能降低到10度以下,此时虽然天色亮起,但清晨时分仍旧清凉。
尤其是时不时刮过的横风掠过原野,吹到脸上,虽不说刺骨,但也不是那么的好受。
大门缓缓打开之后,一辆特制的巨型平板运输车,搭载着已经固定的长征三号火箭,在牵引车的拉动下,开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沿着专用的平滑水泥通路,驶出了厂房。
在这之后,它会以极慢的速度,朝着几公里外的发射位置而去。
整个过程极为缓慢。
沿途,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自发地排列在道路两旁,目送着这枚承载着众人希望的火箭移向它的出发点。
没有人说话,在清晨的苏尼特左旗,只有车轮碾过地面的轻微声响和风吹过草原的呼啸声。
在经过四个小时的谨慎移动后,火箭最终安全抵达发射场,随后被送上发射台,并被巨大的金属发射架缓缓环抱、固定。
至此,火箭完成了运输工作。
喜欢亮剑:用无限物资建设根据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亮剑:用无限物资建设根据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