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伫立在智能建造产业园的奠基现场,脚下的土地随着巨型桩机的轰鸣微微颤动。全息投影里,产业园的三维模型缓缓转动,展现着未来建成后的壮丽景象:12条全自动建材生产线宛如银色巨龙盘踞在园区中央,AI控制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升的朝阳,远处的测试轨道上,磁悬浮建材运输车正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悄然滑行。系统面板蓦地弹出提示:【主线任务:30天内建成全球首个智能建造产业园,任务奖励:生态修复模块、文明点数 + 1000】。
“30天?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项目总工程师王建国紧盯着投影中的工期表,花白的眉毛拧成了一团。按照传统建造方式,如此规模的产业园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即便是用上最先进的预制技术,半年时间也远远不够。然而,林峰却微笑着调出系统商城,消耗500文明点数兑换了“模块化建造加速包”——其中包含100台纳米级3D打印机和一套量子级工程调度系统。
当第一台“蜂巢”3D打印机在工地上组装完毕时,德国工程师汉斯的眼镜险些从鼻梁上滑落。这台机器的打印头由1024个独立喷嘴构成,能够同时打印不同材质的建筑构件,并且采用了记忆金属骨架,展开后占地面积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林先生,你们是如何解决热应力分布问题的?”汉斯抚摸着打印机光滑如镜的外壳,语气中满是敬畏。
林峰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启动了打印机的演示模式。只见蓝色的能量流在喷嘴间跳跃,不到十分钟,一个完整的钢结构节点便从打印平台上缓缓升起——不仅尺寸精度达到了0.01毫米,还内置了纳米传感器。“这是‘原子级焊接技术’,”林峰解释道,“我们的打印机能够直接操控金属原子排列,从根本上消除内应力。”
产业园的建设速度震惊了世界。第一天完成地基处理,第三天竖起第一栋厂房,第七天第一条生产线开始试运行。国际媒体将其誉为“基建奇迹”,但质疑声也接踵而至。《华尔街日报》的专栏文章尖锐地指出:“华夏的速度奇迹背后是对环境的漠视,据卫星图像显示,产业园周边的PM2.5浓度已经超标12倍。”
这条报道如针一般刺痛了林峰。他站在产业园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系统面板突然弹出警告:【环境指标异常,可能导致周边居民抗议,影响任务进度】。林峰立即调用系统扫描功能,全息地图上,红色的污染热点如病毒般扩散开来。“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他咬牙兑换了“生态修复预览包”,一组数据即刻展现在眼前:使用纳米净化技术可在72小时内将PM2.5浓度降至安全值,但需要消耗300文明点数。
“值得。”林峰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当晚,1000架无人机构成的净化网络在产业园上空展开,宛如一片银色的云朵。无人机释放的纳米机器人能够主动捕捉空气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碳酸盐颗粒。三天后,当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测团队抵达时,检测仪器显示PM2.5浓度不仅达标,甚至比国家标准还低了40%。
“这不可能!”检测负责人揉了揉眼睛,怀疑仪器出现了故障。但数据不会说谎——产业园周边的植被覆盖率相比建设前提高了15%,连附近的一条臭水沟都变得清澈见底,竟然还有小鱼在游动。这个“环保奇迹”让原本准备抗议的当地居民转而成为产业园的支持者,甚至有年轻人举着“科技与生态共存”的标语牌前来参观。
就在产业园建设进入冲刺阶段时,一封来自日本的律师函摆在了林峰的办公桌上。三菱重工指控华夏智能建造技术侵犯了其76项专利,并威胁要在国际法庭提起诉讼。法务部经理脸色苍白地汇报:“对方聘请了全球顶尖的知识产权律师团队,我们恐怕……”
林峰却异常镇定。他打开系统的“专利攻防模块”,启动“全球专利布局”功能。只见虚拟屏幕上,红色的专利地雷阵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欧美日等地区,而华夏的蓝色防御阵线正在迅速扩张。“通知法务部,立即发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林峰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速敲击。“我们有系统生成的‘专利规避设计’,他们的指控站不住脚。”
这场专利战打得异常激烈。当三菱重工拿出所谓的“核心证据”——一份2018年的专利申请文件时,林峰的团队立刻通过系统调出了更早的证据:2016年华夏某大学的研究论文,其中详细描述了类似的技术原理。国际专利局最终裁定:三菱重工的63项专利无效,华夏团队胜诉。消息传来,智能建造产业园的股票在香港交易所应声上涨12%。
产业园竣工那天,天空湛蓝如洗。当林峰按下启动按钮时,12条生产线同时运转,机械臂精准地组装着建筑构件,AI调度系统实时优化着生产流程,整个园区几乎看不到多少工人,却创造了日产10万平方米建材的奇迹。系统提示音准时响起:【主线任务完成,奖励:生态修复模块已解锁,文明点数 + 100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