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尔教授的发言为觉醒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支撑,但同时也招致了更多传统学者的激烈质疑和批评。
英国剑桥大学的着名哲学教授丹尼尔·丹尼特站起来进行反驳,他是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哲学家之一,以对各种神秘主义意识理论的尖锐批评而闻名:
量子意识理论本身在学术界就充满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远远没有达到被普遍接受的程度。我们绝对不能用一个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和广泛认可的理论来支持另一个同样缺乏坚实证据的现象。这种循环论证的方法完全违背了科学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基本逻辑原则。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追问一个更加根本性的问题:如果这种所谓的技术真的如其支持者声称的那样有效和革命性,为什么这些发现者不愿意接受诺贝尔奖委员会、各国科学院、权威学术期刊等国际公认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的严格验证和评审?他们的这种回避和拒绝态度本身就非常值得怀疑和深思。
会议进行到这里,学术界内部的深度分歧和不可调和的对立已经变得非常明显和尖锐。支持者坚持认为传统的科学方法过于僵化和局限,无法有效处理和评价意识这样复杂、动态、多层次的现象;反对者则坚决主张,任何声称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现象都必须经过最严格的实验验证和同行评议,不能有任何例外和特殊待遇。
这时,一位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脑科学研究院的年轻科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博士提出了一个直击问题核心的尖锐质疑:
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行诚实地面对和回答一个可能令人不舒服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激烈分歧和争论,到底是基于纯粹的科学方法论考虑,还是掺杂了个人既得利益和职业安全的因素?
他的这句话让整个会议现场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和紧张。
让我们坦率地面对一个客观事实:如果觉醒技术确实是真实有效的,它将会彻底颠覆和重构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学术评价体系,甚至整个知识经济和智力产业的基础架构。这种颠覆性的变革必然会对现有的学术权威结构、研究资源分配、职业发展路径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那么我想问的是:那些激烈反对觉醒理论的资深学者们,你们的反对真的完全是基于客观的科学判断,还是部分地出于对自己学术地位、研究领域、职业前景可能受到冲击的潜意识担忧?
这个极其尖锐和敏感的问题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现场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激烈的反应。
普瑞姆克教授愤怒地反驳道:这种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和动机质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我们的学术立场和科学观点完全基于严谨的理性分析和客观的证据评估,而不是什么个人利益考虑。任何暗示学术界存在利益偏见的指控都是对科学精神和学者品格的严重侮辱!
但是海德格尔博士的质疑显然触及了问题的要害和痛点。许多年轻学者开始私下讨论和思考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层面:传统的学术权威结构和评价体系是否确实可能影响对新兴理论和创新思想的客观判断?
会议的最后阶段,史蒂文·平克教授试图对各方观点进行总结和综合:
显然,今天的深入讨论和激烈辩论并没有在觉醒技术的科学价值问题上达成广泛的共识。但我认为这种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学术争鸣本身就体现了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特征。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和范式转换,都曾经面临过类似的激烈争议和深度质疑。
我建议学术界采取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来处理这个复杂问题。支持者应该积极提供更多可验证的实验证据和可重复的研究结果,反对者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的理性精神。最终,真理和价值会在充分的研究、辩论、验证中逐渐显现和确立。
然而,会议结束后,学术界的深度分裂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和固化了。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理论观点上,更体现在制度层面和实践行动中。
一些世界顶尖的传统名校——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的主流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大多持反对或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觉醒理论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和实验证据,不符合现有的学术标准和评价体系。
相反,一些年轻的研究机构、新兴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则表现出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开始投入资源进行相关的研究项目和实验验证,甚至设立专门的觉醒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在社交媒体和学术网络上,#学术界大分裂 迅速成为了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
@科学发展观察员发布了一条引起广泛关注的分析:今天在哈佛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完全暴露了当代学术界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代际冲突。老一代权威学者往往固守传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年轻学者则更愿意接受新的理论可能性和创新思维。这不仅仅是关于觉醒技术的争论,而是关于科学发展方向和学术创新机制的根本性分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